教育專欄|孩子看到中文怕怕?有效提升中文語言及識字能力三步曲

撰文:東華學院
出版:更新:

年末好友聚會中,當話題轉到現代的小孩子對學習中文的情況時,幾位巳當媽媽的突然變得情緒激動,一位說她的五歲兒子只看英文書,對中文書毫無興趣,另一位又說和讀小一的女兒做中文功課,每次都要展開一場令人勞累的拉鋸戰,還有一位的七歲女兒,竟然在中文的試卷寫上:I HATE CHINESE! 。

撰文:東華學院幼兒教育高級講師陳卓如

我們的母語是中文,學習中文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是不少孩子對中文抗拒,認為學習中文是一個難比登天的事。(東華學院提供)

我們的母語是中文,學習中文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是不少孩子對中文抗拒,認為學習中文是一個難比登天的事。要解决這個難題,家長必需從基本着手。

我們首先要明白,漢字並非如英文般以字母來表示發音的拼音文字,單從書寫形式,幼兒的確難以辨識它是如何發音的,而口語是讀寫發展的基礎,中文口語和文字間的關係亦相當複雜,家長應從中文口語詞彙及句式開始,儘早幫助孩子從小把中文學好。很多研究指出,零至三歲嬰幼兒的大腦以驚人速度發展,每秒建立超過一百萬神經元連結,是學習語文的最佳時機。

第一步,由於在疫情期間長期帶著口罩,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看不到照顧者的口形而影响發音,在家中應儘可能在視線水平跟小孩說話,讓他們接觸日常用語時能留意口形。

第二步,說話時應儘量使用中文,切記不要夾雜了其他語言(如英文),令孩子們更容易掌握中文語法及提升他們對語音的敏感度。

第三步,必須讓幼兒在日常生活知識中學懂並累積足夠的口語詞及句式(字音,字義),才能進一步推高發展他們的識字能力,故事書是必然選擇。大約三歲開始,孩子們開始可以留心聽故事,應選擇插圖豐富、句式重複度高的故事書,並先以口語形式講述故事,讓孩子們從享受閱讀圖畫的樂趣中理解故事內容。在講述故事時,嘗試用手指同步指着一些常用字(如「是」,「在」)。而當幼兒累積了一定的詞彙之後,便可嘗試一字一字地朗讀書面語,同時解釋相同意思的口語是甚麽(如「馬鈴薯」即係「薯仔」)。切記避免用如:「呢個字點讀、你應該識架喎...」之類的責備式口吻去提問孩子,讓原本開心的故事時間變了令人緊張畏懼的測驗。

事實上,無論將來應付小一面試或是小學課程,只懂得認讀中文詞彙是遠不達標的。協助孩子建立書本概念(如知道作者名稱),文字概念(如一字一音)及閱讀策略(如利用圖畫理解文字的意思或能夠猜想故事內容)、用口語複述故事情節(開始、 經過、結局)、引導孩子用句式表達主角如何解決難題、與及是否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等等。這些重點都是能有效提升孩子中文水平,甚至突飛猛進的重要關鍵。

幼兒喜歡模仿大人行為, 父母的薰陶會讓他們喜愛中文。就由明天開始,每天設定一個和孩子們一起閱讀中文文本的歡樂時間吧!

「01教育」設有教育專欄,邀請不同專家、校長、教師分享不同學科和專業範疇的經驗和教學心得。歡迎電郵至campus01@hk01.com聯絡查詢投稿事宜。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