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從榮格心理學看童話故事中的母性智慧

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從榮格心理學看童話故事中的母性智慧

Motherhood: Facing and Finding Yourself

  • 定價:570
  • 優惠價:7945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榮格心理學獨到的母職心法,探討「母職」所帶來的驚人成長能量,刷新我們對「母親角色」的認識,重寫社會文化中對「母職」的價值判斷。
 
  ♥《女英雄之旅》的母職版,女性成長必讀經典,重新審視自己的母女關係,從集體無意識中汲取女性專屬的內在智慧。
 
  生養孩子,可以是一趟自我探索之旅?
 
  當媽媽,是少數能看見自己陰影的機會之一——每天在極度疲倦中輪番體會甜蜜和狂怒,只要一秒,好媽媽立馬變成恐怖皇后。
 
  但也因此,為人母是真正的英雄之旅,而且不把自己打碎重組,就無法走完。對榮格分析師瑪基雅諾來說,當媽更是一趟嘔心瀝血的個體化歷程。
 
  瑪基雅諾就像所有的媽媽一樣,曾經進入傳說中的育兒地獄:彷彿被推進深井,在下墜中看見童年創傷、人格黑暗面、對孩子的羨慕嫉妒恨,並逐漸失去自我,但也看到井口閃爍著療癒和整合光影的希望。
 
  身為榮格分析師的直覺,讓她領悟:在這段旅程中,若能敞開心胸接受集體潛意識的協助,必定能學習到媽媽獨享的內在智慧。
 
  本書中,瑪基雅諾從榮格心理學中汲取靈感,透過童話描繪出媽媽們將經歷從天鵝少女到智慧老婦的各種原型,並探討從生產到空巢期的哀悼和收穫。每章並附反思問題,陪伴媽媽們省視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掙扎。
 
  本書可謂媽媽們自我追尋之旅的指南,瑪基雅諾想告訴媽媽們:不要害怕失去原本的自己,因為這意味著全新的自我即將誕生。而身為兒女,回看自己的媽媽,會發現她曾為我們進入井底又歸來,成就了何等偉業。
 
  原來成為一位母親,就跟神話中的偉大英雄那樣,都得經過沉降與返回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如作者所言,我們會經歷「失去」,失去自由、控制與自我。這不正是每個母親都有過的遭遇嗎?——諮商心理師鐘穎
 
  當媽是進入自己內心的大門,在那裡妳會遇到昔日舊傷的幽靈,要面對自己的黑暗。如果妳允許,它將引妳潛入深井,在那裡妳將與原型的老婦人有一次開創性的相遇。——本書作者瑪基雅諾
 
本書特色
 
  ♥《女英雄之旅》母職版,新世代女性自我成長必讀經典
  探究人類終身的深層心理,是榮格心理學的職志。本書拋開所有主流文化中對「當媽」的既定成見、神聖形象,以作者的親身經驗及個案故事,直探媽(爸)們心靈最黑暗、難以對外人道的角落。唯有擁抱陰影,才可能真正的成熟,拿到集體潛意識賦予媽(爸)們的專屬禮物。
 
  ♥榮格心理學獨到的母職心法,顛覆主流文化對「教養」的既定想像
  ‧當媽當爸很辛苦,誰不想一吼了事?但大吼之後,罪惡感卻啃噬內心。榮格心理學告訴你,探索吼完之後的罪惡感,才是媽(爸)們的最佳成長契機!
 
  ‧父母與孩子的心理成長是同步的。捨不得孩子長大、離家,表示父母的內在也不想成長。如果成年孩子一直依賴父母,也許父母需要問問自己的內在是否也已停滯。
 
  ♥關注內在議題的女性男性,看完都能更了解自己與母親的關係
  本書帶我們重回成長歷程,更了解自己的母親,重新審視自己的子/母關係,找到解開困境的曙光。
 
  ♥每章附有自我探索的引導問題,協助讀者應用在生活中
  針對每一章所討論的心理階段,提出邀請讀者自我探索的問題。榮格心理師貼心陪伴,進入只有你自己才知道的內心深處,尋找豐沛的內在資源。
 
熱烈推薦
 
  李欣倫∣作家
  林晴晴∣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約聘講師
  陳俊霖∣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康琇喬∣榮格分析師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廣梅芳∣臨床心理學博士、榮格分析師、臨床心理師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鐘穎∣《故事裡的心理學》作者、愛智者書窩主持人、諮商心理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麗莎.瑪基雅諾(Lisa Marchiano)
 
  臨床社會工作者(LCSW,Licensed Clinical Social Worker),也是名榮格分析師、作家和播客。她的作品發表在許多刊物中,她也是廣受歡迎的深度心理學podcast節目《This Jungian Life》的聯合主持人與創作者。她同時也是費城卡爾榮格學院(C.G. Jung Institute of Philadelphia)的專任講師。麗莎與她的家人住在費城,《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是她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黃詩維
 
  畢業於私立東吳大學英國語文學系以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現任於尋境心理諮商所,為精神分析取向之諮商心理師。負責本書第一到第五章。
 
傅雅群
 
  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現任諮商心理師,從事心理動力取向的諮商工作。譯有《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減害心理治療:務實的成癮治療方法》。負責本書的序、引言、第六章到第九章與後記。
 

目錄

【推薦序一】  為生命孕育生命  鐘穎
【推薦序二】  成為父母之後的我們,更有機會透過陰影的力量撞見脆弱、擁抱真實  黃之盈
【自序】成為母親,是進入自己內心的大門
【引言】探尋內在資源之旅
 
第一部  深入井裡
第一章  失去自由
第二章  失去控制
第三章  失去自我

第二部  身處井底
第四章  與黑暗相遇
第五章  重視黑暗
第六章  體現黑暗

第三部  浮出水面
第七章  求取超越
第八章  求取創造力
第九章  求取內在權威

後記
鳴謝
附錄
 

推薦序一
 
為生命孕育生命
鐘穎(諮商心理師)
 
  我一翻開這本書就愛上了。毫不誇張,挽救少子化的任務或許就在這本書上。
 
  理想化母親與抗拒成為母親,這兩件看似彼此矛盾的事同時發生在我們周遭。我們一方面用各種廣告與宣傳在神聖化母親的偉大,另一方面,多數女性卻對「母親」一職有各種恐懼與抱怨。
 
  這個情況怎麼發生的?
 
  從何時開始,自我實現中不再有「當媽」這個選項?又是從何時開始,小女孩的隱蔽願望竟然是成為爸爸,或者是如一個「男人」,只為能在職場裡獲取成就,能在世界裡自由來去。
 
  換言之,成為母親是沒有成就的,也是毫不自由的。
 
  母職絕非女性的專利,在我繼續往下談之前必須先強調這點。否則我也不會對這本書的內容產生如此大的共鳴。事實上,無論男女,面對孩子,都有成為「母親」的能力或者願望。
 
  照料孩子本身就有極大的成就感,但挫敗感更是如影隨形。令人尤為難受的是,照顧孩子(或者說母職)更意味著一連串永不停歇的失落與哀悼。他們成長的步伐太快,快到每個父母都跟不上。他們成長的步伐又太慢,慢到我們必須對他們大吼「快一點!我要遲到了!」
 
  每個爸媽幾乎都交替感受過悔恨與幸福,那個延續我們血脈的小小身體就這樣毫不留情地成為自己,直到有一天,他離我們而去。若是如此,父母的犧牲又有何意義?
 
  這個問題我不只一次問過自己。
 
  後悔生育子女的情緒是許多父母不敢說出口的話題。因為這觸犯了某種不言自明的禁忌。榮格心理學對此最為關注,因為這些禁忌與悔恨顯然包裹著層層的情結,共同在我們的陰影處發酵、擴大,然後拉扯著每個父母。
 
  但這些幽冥難解的心緒又是什麼呢?我苦思不得的矛盾,以及那些母親案主藏在眼淚背後的憤怒和痛苦,都在書裡被表達得一清二楚。
 
  這本書詳述成為母親的內在歷程,是一本絕無僅有的母職心法。相較於網路上常見的技巧、安慰、乃至苦中作樂,《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一書的獨特與深入明顯可見。
 
  身為父母,我們不明白的道理,作者已在書裡透過傳說與童話替我們說出來了。我們弄不清的親子糾葛,作者也藉由案例人物的分享為我們理清楚了。原來成為一位母親,就跟神話中的偉大英雄那樣,都得經過沉降與返回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如作者所言,我們會經歷「失去」,失去自由、控制與自我。
 
  這不正是每個母親都有過的遭遇嗎?
 
  如果不是這樣的經驗,臺灣傳說中的林投姐何以會掐死自己的孩子?這個被我稱為「林投姐原型」的絕望與怨憤,相信每個曾被小孩氣到快要腦中風的父母都不陌生。如果不是為了抵抗「失去」,書中引用的〈月光公主〉,裡頭的國王就不會被月亮母親變成石頭,象徵著父母因未能走向哀悼而乾枯貧瘠。
 
  「失去」正是母職經驗中的主軸。
 
  就在反覆的接受與抗拒之間,我們年輕時對家庭與對自我的想像悄悄地改頭換面。許多人在育兒的過程裡,不自覺地與自己的父母親和解,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但也有許多人在成為母親的過程裡,將自己沒有處理好的議題一股腦兒地往孩子身上丟,讓他們成為焦慮和膽怯的大人。甚至也往親友身上丟,「好為人師」地認為自己的育兒方式才是唯一解。這其實仍是一種蒙昧。
 
  事實上,如果育兒過程得法,沉降的過程中能有類似於本書的指引,孩子將會成為療癒大人、完整父母人格的貴人。從此點而言,生育子女其實是難度最大,也回報最深的工作。
 
  雖然我常戲言「不婚不生,幸福一生」,但這句話的反面卻是,成為英雄沒有比成為母親更具挑戰性、也更令人驕傲的。因為失去也意味著摧毀不合時宜的事物,以便讓位給全新的自我。
 
  無論你是否已經是一位母親,或正猶豫著是否應該成為一位母親,你都需要讀讀這本書。瞭解母職於之於你我,乃至對於整個人類,在個體化歷程中扮演什麼助力與角色。
 
  我絕不會說它很輕鬆,特別是對已經習慣將自我實現等同於職場成就的多數現代人來說,成為母親肯定會顛覆你原本習慣的世界,但意欲完整生命的本能正向我們招手。
 
  那一刻你就會明白,真正讓你感到驕傲的不是孩子(他並沒有這項義務),而是你曾養育過孩子。讓你完整的也不是事業的成就,而是你曾回應生命的要求。
 
  因為你曾回應生命,生命也必會回應你,為你注入永恆的氣息。那時你既是母親,也是生命的子女。大我的本質與小我的角色重疊了,我們體驗到了神祕的合一。這是許多母親在懷胎時有過的感受,也是注視孩子睡著時的臉孔曾有過的靜謐。
 
  為生命孕育生命,你真正成為了生命的一部分。那樣的自信不言自明,許多女性都會在特定年紀感受到那樣的召喚,不少男性同樣如此。本能向我們招手,要求我們重新成為大我的一份子。
 
  我並不是要將母職神祕化,而是要指出這樣的事實:人不是孤獨的原子,而是生命長河裡的一滴水珠。成為母親(也包含父親)會使我們重新憶起與這條長河的聯繫。
 
  日後若再有人為母職而煩惱,我都會向她推薦這本書。麗莎.瑪基雅諾,心理學界應該記住這個名字。
 
推薦序二
 
成為父母之後的我們,更有機會透過陰影的力量撞見脆弱、擁抱真實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哲學家裴士塔洛齊曾說:「當你把魔鬼趕出自己的花園,你將在兒子的花園中找到他。」
  
  成為父母之後令人沮喪、困難、恐懼的時刻,正是父母無法言說的斷裂時刻;當我們抓狂、咆哮之後帶來無比的懊悔、痛苦和挫折,正是透過感受羞愧和無能,進入自己內在深層連結的入口。我很喜歡書中提到成為父母之後彷彿墜入深井的比喻,透過層層疊疊的童話故事,帶領我們遊歷內在的憤怒、接觸攻擊、感受尚未過去的童年創傷,更找到驅散親子關係的那一堵創傷能量。在閱讀的同時,我感受到如何受內在直覺指引,接納被排斥在外的陰影,在跌落深井的同時撞見薄弱的自我,看見內在尚未度過的難處,更從中摸索這種破碎自我感、不曉得自己是誰、失去控制和自由的脆弱經驗。這透過些傷口,在令人擔憂的墜落中、空虛和強烈孤寂的襲來裡,看見自己為何存在,可能有更深層的原因!
 
  直擊你的脆弱,洞見你的失去,重獲心靈歸途
 
  當我們為人父母的那些時日,從閱讀書籍揣摩成為父母的樣子。所有的教養書籍都不斷推播你「孩子的人初千日極其重要」,我們在前三年必須好好把握母嬰關係,給予孩子最棒的刺激,告訴你這一千天是孩子的大腦發展的關鍵時期,嬰幼兒的神經元改變都在這一千天的刺激和修剪中決定最佳路徑。這些海量的資訊大量吆喝我們須照護兒童權益、秉持著科學育兒的指引,在孩子關鍵的「吸收性心智」時期,給予好的回應、足夠的餵養和撫育。但這些對幼兒撫育的召喚和呼籲,缺乏了一個關鍵因素:「孩子要有正向的自我觀感,必須來自正向情緒充足的父母」。我們得直視自己的陰影面積,從生活中找到意義,才有辦法擁抱真摯的內在狀態。
 
  世代夾擊,工作和家庭中奮力求生的當今父母
 
  現代父母育兒第一現場處境艱難,且在世代錯置的教養觀夾擊中謀生。先要從職涯中斷裂、面對自我的分割,再加上你花了30年追尋自我、卻要在一夕之間變成「無我」,任誰都需要一段時間,在父母職中找尋新的定位。尤其不斷在母職和日常雜務中來回穿梭,遭逢旁人的意見和觀感拉扯,在奮力求知時卻頂著被嘲笑和被說「看你多會」的風險……這時的父母常看似堅毅不搖,實則內心崩落、懸掛在懸崖邊緣。當我們期許自己能秉持「改寫過去經驗」的精神、從「過去父母的對待」中進化,卻又如同乍到人間的嬰兒一般待在父母新手村練功,這時候的我們都在蛻變的路徑上,撞見過去的陰影,和伴侶彼此拋接內在曾經不願接納的特質,並期待能夠成為「內心想要的理想父母,給予孩子好的對待」。我們是如此苛刻地對自己,又如何有充足的正向情緒對待眼前稚嫩的生命?
 
  父母職帶來蠕變的自我,生命中價值的重新定義與追尋
 
  榮格分析師瑪基雅諾在本書中,提供許多對父母職和更深層自我認識的連結。她的書寫和每一章的提問都讓我動容,且停留在更多自我接納的關切中。她在書中寫道:「在孩子的早年期間,父母如同變裝舞會中忙碌不堪的主人,一方面招呼相關人等參與這場盛宴,卻也因收拾杯盤狼藉感到疲憊和精神不濟。」在父母職展開的種種技能,超乎你我的想像,我們簡直蠕變成另一種生物,在陀螺式的生活中滾動式成長。當你一面哄眼前的嬰兒、左手餵奶、右手拿尿布、內心想著下一步拍嗝、擦嘴、哄睡、做家務,等孩子睡醒陪玩,等著下一次的脹奶。每一次的脹奶都提醒著你身上掛著孩子的食物,成為母親確實是天賜的奇蹟,但你真實的體感卻是精疲力竭、狼狽不堪、沒有假期、苦樂參半、被檢討的不安的既視感居多。
 
  歡迎陰影,呵護你曾有的破裂經驗
 
  其實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這一千天中,不能承認也難以打卡的部分,正是關於痛苦、筋疲力竭、精實、崩潰的片刻,等等這些疲憊不堪、難以言說的經驗。然而這本著作間接引發我對母職意義的追尋,當媽媽的種種不安、痛苦、攻擊、曾被驅逐的自我、關於控制感和愛的議題,都被在這本書中被接住了。
 
  歡迎你感受著蠕變成母親的成長過程!在尚未感受到成熟的後勁前,正可以在閱讀的同時,將你真實的感受在書中大聲奔放嘶吼,歡迎陰影、歡迎積極、歡迎壓迫、歡迎跌落深井、歡迎耍廢,更歡迎個體化帶來死而復生的種種成長!
 
自序
 
  我一直以為自己不想要小孩。念大學時,有個朋友曾告訴我她渴望成為母親,當時我完全無法理解。我滿懷在職場上大展身手的抱負,成為母親在我聽來平凡無趣、也形同故步自封。大學畢業後,我在華盛頓特區裡的一個非營利組織工作,我的工作令人振奮、很重要而且深具意義。內心深處,我認定我的生命裡有好幾項必須完成的事,我害怕有了孩子將會讓我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
  
  暢銷作家暨心理學家詹姆斯.希爾曼提出了心理發展的「橡實原理」。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帶著獨特的天賦來到世上,這些天賦等待著透過我們而有所實現。如同橡樹的命運被包裹在橡實種子之中,來到生命裡時,我們也帶著一幅圖像,銘刻著我們必須完成的使命、以及我們必須成為什麼樣的人。作家暨神話學家邁克爾.米德曾寫道:「每個人內在等待受感召之物,是既古老又令人驚奇、神話式的而富涵意義的。」身為一名年輕女性,我非常渴望探求我身上究竟有什麼等待被喚醒,我害怕成為母親將會致命地打斷它的發展。
 
  我的母親對她母職這個角色感到很灰心,雖然我一直都能感受到來自她的愛,不過有時候會聽到她埋怨她讓自己畫地自限了。當她心情特別沮喪時,會對我們大喊:「千萬不要有孩子!」這是很常發生的事情。長大後的我,對於母職有很矛盾的感受。
 
  時光與歲月緩和了我不想成為母親的決心。後來,我了解到自己人格中意識的部分實際上並不能掌握全部的答案。28歲時,我在紐約學習國際關係,我計劃下一步要去唸法學院,這麼一來我就能繼續留在這份國際性非營利組織的工作中。然而,我內心深處有其他的想法。到了紐約之後,我開始在地鐵裡做了一個又一個的夢。這些地下世界的夢境反映了我心靈正在下沉。儘管我奮力避免,我仍然陷入了憂鬱。以前,為我的生活帶來使命感與意義感的工作,如今看起來無比空虛。無論我如何讓自己致力於研究所或生活的其他面向,我仍然感到越來越孤立、悲傷與想哭。我被拖入了深淵,背離了我的意志。
 
  雖然我對於這樣的下沉感到恐懼,然而,到了初春,我在夢境的引導下,開始對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感到好奇。我每晚紀錄夢境,並閱讀榮格的著作。這些書引領我用一種截然不同的方法來認識這份不快樂,它們幫助我把我的痛苦與症狀看作是發現更多來自自我的邀請,我被我所學到的事物深深吸引。
 
  卡爾.榮格是瑞士精神科醫師,也是心靈最偉大的探索者之一。榮格確立了幾種心理驅力,但是他認為最重要的驅力是實現個人潛能的內在願望。雖然他同意無意識包含了被壓抑或遺忘的要素,但是他也覺得無意識可能是巨大創造力與成長的源頭。他認為,在深層無意識中,我們都與某個共同的意象與意義的來源相互聯繫著,那是人類經驗的普遍而原型的寶庫。在我的憂鬱與困惑之中,榮格的思想是一種療癒的藥膏,我的黑暗與孤獨經歷於是變得充滿了意義與目的。
 
  憂鬱症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它改變了我生命能量之流,改變了它的方向。我臣服於內在湧現的衝動與本能,事後看來,很明顯地,那一年我在紐約的「靈魂暗夜」是我與生俱來的命運——我的橡實——正在成長。在幾年之內,我把學習法律的計畫擱置一旁,踏上了成為榮格分析師的漫長之路。
 
  大約此時,我與我先生相遇並結了婚。他非常渴望有孩子,而我已經變得足夠聰明,知道如何臣服於生命所賜予給我的一切。結婚兩年後,我當媽媽了。令我訝異的是,女兒出生後的第一年,巨大的成就感與喜悅充滿了我。在歷經了最初幾個月的困難與疲憊之後,我和她處於一種完美的節奏之中,我很喜歡照顧她的一切種種。在女兒滿一歲後,彷彿有了這個美麗而完美的嬰兒還不夠似的,我開始接受成為榮格分析師的培訓。我在家裡附近推著嬰兒車閒晃,一本厚厚的《榮格全集》壓在媽媽包上,這麼一來我便可以在她睡著時坐在長椅上閱讀。我感到非常完滿與滿足。
 
  然而,這種滿足感是短暫的。在我女兒一歲多時,我懷了老二。這次的懷孕讓我疲倦多了,也更加焦慮。我一直很擔憂老二的到來會如何影響我的生活——工作、分析師訓練、以及我與女兒的關係。
 
  在女兒兩歲生日的前一週,我兒子出生了。同時要照顧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和一個新生兒,讓我精疲力竭,我發現自己不堪重負、心力交瘁、且低落憂鬱。雖然我繼續在私人辦公室見少數幾名個案,然而,我必須經常向榮格訓練課程請假,這讓我感到漂泊不定,感覺不到專業生活有何進展。我的體重來到有史以來最高峰,我沒有時間鍛鍊身材或控制飲食。體力的消耗、連續三年睡眠不足、沒有任何時間讓我可以安頓我的想法與內心世界,再加上不斷應付一個嬰兒與一個幼兒永遠不滿足的需求,這些都讓我感到好累、欲哭無淚、滿心挫敗。有了兩個小孩,我覺得自己好像失去了自我,被吸進了泥淖。
 
  在十二月的某個寒冷的日子裡,我們出去散步,只是為了離開家一下,我努力地將雙人嬰兒車推上上坡。我心想,成為母親的一切都太難了。我的下個想法讓自己吃了一驚:我因此成長了不少,現在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想必是一個了解自己的好機會。
 
  自從這個想法第一次出現在我腦中以來,已經過了十五年的時光,我的孩子們已經成長為青少年了。這一路走來,成為父母的艱辛不言而喻,只要我願意,總能讓我對自己產生新的領悟。我從我的育兒經驗中學習,也有幸在實務工作中體會到母親們的育兒歷程——她們有的是第一次成為母親,有的則正在處理與成年孩子的關係,以及其他各種狀況。
 
  母職彷彿是座大熔爐,有著異常強烈的身體與情感體驗,我們會受到測試與轉變。在母職這個煉金術的容器中,熱力大幅提升,我們人格中過時的部分被融解掉,新的結構被鍛造出來。母親的身份是種令人暈頭轉向的高難度任務,是一場變裝舞會,也是與死亡的交流。它是一種脫落而又找到恩典的過程,是一種陷入又脫離愛的過程,是時時刻刻的心痛。成為母親是與自己最終的面質,無論妳的靈魂深處有些什麼需要被發現,無論是糟粕或珍寶,母職的經驗都會幫妳尋得。
 
  榮格最重要的觀點之一是,我們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皆會不斷成長與發展。根據榮格的觀點,我們從未停止成長與轉變。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有更多的機會成為自己——牽引著我們開展自己獨一無二的藍圖,成長為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有潛力成為的那棵橡木。榮格稱這種貫穿一生的成熟歷程為「個體化」。
 
  個體化歷程是個緩慢的過程,慢慢轉變成妳真實的自我,需要花上一生的時間來完成。個體化需要妳對生活保持開放的態度,以便在每次的打擊、失望與錯誤中,都能更認識自己的某些部分,而這些部分是之前不為人知、或被妳自己所鄙視的。如果妳在生活中照顧自己真實的聲音,並負責盡可能地把學習與接受自己當成重要的工作,那麼妳最終便能夠成為快樂、有智慧的老人,而不是變得尖酸刻薄、心胸狹窄。
 
  在接受榮格訓練的第一次研討會上,我直接體會到了所謂個體化是什麼。那場研討會有數百名分析師與受訓者參加,是在加拿大蒙特婁市中心的某家大飯店舉辦。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會這麼近距離地接觸許多作者讓我有些膽怯,他們的著作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力。我希望自己是個好學生,雖然因為懷著第二胎而身心俱疲,我還是全心全意地參與每一場講座。
 
  大名鼎鼎的榮格分析師哈利.威爾默在演講中談到了毛線畫。威爾默是社會心理學的先驅,他開發了一種與退伍軍人共事的新技術。我以前未曾聽過毛線畫,我以為威爾默博士會介紹的是一些來自原始部落的手工藝品,並討論其中的原型象徵意義。雖然這聽起來有些枯燥,不過我決心要認真聽講。
 
  威爾默已經八十多歲了,當他接過麥克風時,聲音有些停頓與緊繃。首先,他解釋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診斷出患有肺結核,並且在海軍艦艇上的肺結核療養院住了近一年半的時間。這段時間對他來說相當艱難而孤獨,他有一股感覺要他必須拿起毛線和針,用自發創造的方式來作「畫」。他漫長的病程讓他對自己有了更深的認識,他的毛線畫反映了這樣的內在歷程。他向我們展示了幾張他當時的藝術創作,呈現了他試圖面對自己的悲傷、心痛與孤寂。他講述著他兒子喪命於一場機車事故,並展示了在這場悲劇發生後他所完成的毛線畫。
 
  這些畫作色彩繽紛,很有意思,不過它們的藝術價值並不是重點。威爾默分享了他如何從他的「畫布」中間開始縫製,在創作的過程中,他從來不知道最後將會長成什麼樣子。這些都是他無意識的自發產物,在許多方面,就像孩子一樣簡單而不具藝術性。他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是藝術家。」
 
  從演講的前半段開始我就淚流不止,直到最終都沒有停歇。我原本以為這位著名的分析師會帶領大家進行一場令人眩目的理性討論,沒想到完全相反,我看見的是一個人毫無設防地站在我們面前,分享他平凡簡單的努力,終而從萬分難耐的痛苦中淬煉出意義。我當時還有些懷疑我會這樣哭泣是否一部分是因懷孕初期的賀爾蒙所導致。後來,我遇到一個朋友,我問她是否也有聽那場講座,她簡單地說:「喔,我有去,我整場都在掉淚。」
 
  榮格說,心靈成長的目的在於變得更加完整。成為完整的人意味著能夠充分地體驗到自己所有的情緒、懷疑自己、承認錯誤、對周遭的環境產生濃厚的興趣、擁抱矛盾、聆聽內在聲音,並且為了保護自己與所愛的人而行使我們的力量與權威。
 
  變得完整意味著能夠充滿玩心、感到敬畏、自我解嘲,意味著在需要的時候能夠保護自己,但能在其他時候能夠放下這些防衛,如此一來妳便能以開放的心態迎接周圍的世界,敏察痛苦所帶給我們的奇蹟與脆弱。也許最重要的是,變得完整需要對自己保持好奇心,這麼一來,當妳面對任何生命所帶來的嶄新挑戰時,妳便有機會從中更加認識自己心靈的奧祕。
 
  很少有其他生命經驗能夠像成為母親那樣提供認識自己的機會,當媽媽會讓妳疲憊不堪,讓妳充滿恐懼,讓妳感動落淚。它會激發出快樂、自我懷疑、歡笑、滿足、憤怒、恐懼、羞愧、煩躁、匱乏、悲傷、焦慮與愛,妳可能會見識到自己最好與最壞的一面。說穿了,如果生命的意義在於因妳的經歷而變得更偉大,讓妳更加了解自己,那麼母職所提供的便是一個自我了解的宏大舞台。
 
  以這種方式來看,我們是否是完美的母親並不重要——無論我們是外出工作、或者待在家裡,我們自己做嬰兒副食品、或是自己縫製萬聖節服裝,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以一種足夠開放的方式投入在這些體驗當中,讓自己真正地參與自己的生命,包含所有的心痛、失望與快樂。如果妳以這種態度做母親,無論妳犯了多少「錯誤」,妳都不會出錯。榮格說:「通往完整的正途……總是充滿命運的迂迴與錯誤。」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去擁抱這些經驗,成為母親將可以幫助妳變得更加完整。
 
  只要妳願意,母職將是一個長成為最完整自己的機會。不過要聽從這樣的召喚相當不容易。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想遠離教養孩子的辛苦掙扎。成為母親往往會喚起一種非常艱難的感受,激起羞愧、懷疑,有時候甚至激起我們對自己的憎恨。可以理解的是,妳可能會發現自己透過迴避孩子來迴避這些感覺,要不是花比較少時間在孩子身上,就是在情感上疏離孩子。或者,妳可能會抑制自己內在聲音的線索,過度依賴社會上那些教養孩子的教條。這樣做可以緩解自我懷疑的緊繃感,然而這種緩解背後的代價是犧牲了真實性。妳也將錯失一個更加了解自己的機會。成為母親的黑暗日子是痛苦的,不過,正是在這些經歷之中,我們將自己的根伸向了內在最深的存在基底。
 
  當然,在我們跌跌撞撞、睡眠不足地給孩子餵奶時,可能很難記住我們在心靈上的成長。正值青少年的孩子陷入憂鬱症或自我傷害讓我們心痛與恐懼時,我們很難想到要去認識自己的轉化。我們可能很難察覺這些考驗具有意義。
 
  幸運的是,先驅者留下了一座取之不竭的寶庫,可以當作我們的指南。我們可以借助這些故事來理解自己的經歷,向自己保證我們並不孤單,並感受到我們的苦難是普世共通的,從而讓苦難成為心靈的創造。童話故事就是這些帶有指引的故事。
 
  一位智者曾經說過,童話故事是一個表面上看來荒誕不經,對內在而言卻相當真實的故事。神話與童話故事是普世心靈模式的寶庫,照亮了我們可能在某些時刻苦苦掙扎的生命主題。絕大多數的故事都關乎我們一直在討論的變得完整或個體化歷程的內容。當我們在童話故事中認識到自己時,就會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其他人之前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也許我們能以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困境,也許我們能為自己設想更多的選擇,而且對於自己要去的地方有一些直覺,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故事裡。至少,知道自己的奮力掙扎是人類普世故事中的一部分,這對我們憂慮的心是一種安慰。追根究柢,我們都是一齣神聖戲劇中的演員,聽到我們的擔憂在美麗而永恆的童話故事與神話語言中得到回應,是一種深層的治癒。
 
  每個人一生中都可能實現的基本原型模式有兩種,一個是英雄,另一個是母親。雖然英雄通常與男人聯繫在一起,母親與女人聯繫在一起,然而,男人女人終其一生都可能被召喚去實現兩者中任一種模式。數不盡的神話與童話故事呈現出英雄之旅的基本面向,英雄必須進入未知的領域探險、屠龍與征服其他挑戰,並帶著嶄新的智慧歸來。母親的旅程也同樣出現在古老而永恆的故事中,母親的模式與英雄模式有諸多共通點,然而在一個重要的方面卻有所不同:她的旅程不是外出,而是下沉。女英雄的故事通常包含一段下沉的歷程。
 
  井的象徵經常出現在神話與童話故事中,它是一個豐富的意象,象徵著與深邃的、賦予生命的水有所接觸,這些水奧祕地從地下世界——無意識——中湧出。在凱爾特神話中,神聖的井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通道,井中的水具有神奇的或治癒的特質。
 
  小時候,我每年夏天都會到我祖父母在喬治亞州的農場,雖然那裡的房子在二十世紀五〇年代時便已安裝了自來水管,然而我祖母仍然喜歡從後門門廊處的大木井中打水。一口深井是不可思議的,我記得那種靠在邊緣的危險戰慄感受,那種來自深處而令人暈眩的奇怪回音,即便在酷熱的日子裡也會飄來陣陣寒意,暗示著另一個世界的存在。我的祖母鬆開水桶時,絞盤嘈雜而劇烈搖晃地一圈圈鬆開,水桶向下墜、向下墜、向下墜,下墜的時間久得不可思議,然後我們才聽到遠遠的水花聲。《象徵之書》告訴我們,在井邊「我們似乎與另一個神祕的疆界、地下世界、幽暗地域相連接,喚起我們自身對於未知、反思的深度,這是一個可能接近無限廣泛的心靈基質。」
 
  一年復一年,十年復十年,祖父將他的生存焦慮轉化為對水井將會乾涸的恐懼。然而,這口井從未停止供應冰冷的水,無論我們幾度把水桶送進冰涼的深處,它總是會滿溢地回來。井提醒著我們與深層的、神祕的心靈生命之源的連結,那裡有著取之不盡的直覺、夢境與想像力。
 
  妳有一口永不枯竭的井,儘管有時候可能感覺不到。這口井將妳與智慧、直覺與本能的深層泉源聯繫起來,這是人類的遺產。成為母親的挑戰是一種邀請,讓妳與這份泉源聯繫起來——進入妳的深處,發現內在世界中創造力、意象與意義的無盡泉源。雖然祖父總是擔心如果我們用了太多的水,井就會乾涸,然而就我們所記得的,井其實是在沒有被使用時最有可能乾涸。無意識的禮物確實是無窮無盡的——妳越是向無意識尋求智慧,妳就越能汲取它的豐碩。
 
  本書將會指引妳向下沉入這口井,並汲取它的神祕泉源。童話故事、神話與夢境內涵富饒,當妳開始下沉時,這些內涵會在下方等待著妳,下沉將成為妳進入自己深處的第一步。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2909
  • 叢書系列:LoveParenting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歡迎光臨心理相談所

 

內容連載

引言:探尋內在資源之旅
 
所有啟蒙之旅都需要一份指引,而本書正希望成為一份這樣的指引。本書所講述的故事描繪著陰性啟蒙歷程中下沉、停留與返回的循環,這是普世共通的過程。當我們透過母親的身份更深入了解自己時,這個循環將反覆出現在我們身上。在妳第一次成為母親時,在妳的孩子開始上學時,在妳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面臨著各式各樣的困難時,或者在孩子離家去上大學時,這所有的經歷都可能提供一份邀請,讓妳下沉至內在源頭,並有所轉變,終而再次返回。在細微之處、抑或在重大之處,母職會有許多可以讓我們認識自己的機會,這本書努力涵蓋了身為母親的所有心靈旅程。
 
在本書的第一部中,我將探討母職如何一再地將我們推入井中,讓我們墜入奇妙而可怕的內心世界。在下沉的過程中,我們將經歷的是一種失去——失去自由、失去控制與失去自我。第二部中,將探討我們在這片地底世界的發現、以及面臨的挑戰。在旅途中,我們將遇到內心的黑暗,包括自己被鄙視與排斥的部分,這些部分有時候讓人害怕。最後在第三部,歸途中我們將進一步細看當我們重回地面時有望獲得的心靈寶藏,包括成熟的靈魂、嶄新的創造力、以及持續而穩固的內在權威感。
 
本書中有些故事可能會刺痛妳的心,因為它以非常清晰而直接的方式對妳說話。另一些故事可能看起來很奇怪、或不容易理解。有的故事一開始很難懂,要過些時候妳才能明瞭它所蘊含的重要智慧。當妳閱讀時,留心妳的感覺、想法與浮現的意象。也許寫日記、寫下自己的反應會對妳有幫助。
 
閱讀本書時,妳也可以留意在這段時間出現的夢境。夢是一種奇怪的語言,妳的無意識透過這個語言向妳對話。榮格曾說:「在我們每個人裡面,都有著另一個我們所不知道的人」,榮格說:「他在夢中對我們說話,告訴我們他對我們的看法與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有多麽不同。」夢透過隱喻、意象、象徵與感覺來溝通,夢有時候令人驚懼,有時候又很美,總是令人著迷。即便我們不理解它們,我們也知道它們是有意義的,因為它們蘊含著引領自我的智慧,它們總是揭示著一些我們以往在意識上並不知道的事情。在母職的旅程中,妳的夢境可以指引妳前行。在這本書中,我們有時會針對一個夢境進行探討,並思考其中的意義。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OKAPI世界閱讀日|植感閱讀】讓植物告訴你,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需要閱讀什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