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6

Vol.140

學習鷹架這樣搭

banner
banner
1

「要小孩有內在動機、自動自發愛讀書?」清大教授:不可能!家長得花時間陪伴,3重點陪孩子搭好學習鷹架 封面故事

想要有成就感,那也得先付出。該怎麼樣讓孩子進入狀況、好好學習呢?劉政宏說,那就是家長要花時間陪伴孩子,建立自律的好習慣,而且最好從小學階段就開始,陪孩子的過程,其實是為了幫孩子搭「學習鷹架」,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學習」,劉政宏自己也長期陪伴孩子讀書,他建議,可以從以下三點開始著手。

新學期新希望,想要孩子在新的學期中,能自動自發、認真讀書嗎?研究學習動機的專家直言,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能夠自動自發學習的孩子,學習表現普遍比較好,不僅學習比較有效率、能夠舉一反三,記憶力也比較好。而且,當孩子學習表現好時,整個人會有成就感、有自信心,就更願意學習,形成良性的循環。

但是,孩子不太可能突然就變得自動自發、熱愛學習。「大家好像都覺得『內在動機』最重要,比『外在動機』還重要,然後,就期待小孩自己進入一種很想要學習的狀態……我說實話,這是不太可能的!」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劉政宏長年研究學習動機,他在接受《未來Family》專訪時這樣說。


 

「內在動機」確實存在,但別指望它能驅動學習

劉政宏解釋,確實是有「內在動機」的存在,「但有些家長會期待,孩子的內在動機會被什麼東西點燃、然後它就驅動學習,這是不太可能的。」

孩子可能在看漫畫、玩球等等時候,他們是有內在動機的,但這些活動,本質上就跟學習的活動不一樣,「學習就是得面對不懂的東西,你學的都是不懂的,都會遇到困難,都有競爭,還有時間的壓力,甚至常常要面臨外在好玩事物的誘惑,你在這樣的前提下,要孩子靠內在動機去學習,很難。」

但是,也曾見過,孩子確實會因為對某樣東西、某個領域很有興趣,然後就去學習。對此,劉政宏分析,有很多時候,其實這是孩子對「學習經驗」的解釋,「他們的興趣,常常是來自成就感,例如考試都考得比別人好,或者都學得會,他才特別覺得他有興趣;當然也有孩子會因為很有趣而學,可是這不是多數孩子的狀況,大多還是因為『有成就感』。」

 

需要家長陪伴,建立自律的讀書好習慣

想要有成就感,那也得先付出。該怎麼樣讓孩子進入狀況、好好學習呢?劉政宏說,那就是家長要花時間陪伴孩子,建立自律的好習慣,而且最好從小學階段就開始,陪孩子的過程,其實是為了幫孩子搭「學習鷹架」,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學習」,劉政宏自己也長期陪伴孩子讀書,他建議,可以從以下三點開始著手。

一、排除干擾因素,坐下來讀就對了:

很多孩子在面對課業時,總是心不甘、情不願,此時家長能做的,就是幫忙排除干擾因素,例如讓孩子有張乾淨的桌子能用、周邊環境別太嘈雜等等,然後告訴孩子:「坐下來寫作業/讀書,就對了!」

劉政宏觀察,現在很多家長態度比較開明,不像過往家長會緊盯課業,但重點並非時時關注孩子的成績,而是要從小養成孩子負責的態度、自己份內該做的事情要做好。

二、把課本讀通、讀熟最重要:

有些大人常會給孩子很多練習卷或補充教材,孩子整天忙著寫評量,反而吸收不良,劉政宏建議,其實,可以試試回到課本,把課本讀通、讀熟,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大家仔細去看近幾年大考的榜首,通常他們在受訪時,都會提到自己『只看課本』,把最根本的骨架顧好了,基本上就沒有大問題了。」

要注意的是,孩子很容易看看課本,就覺得自己讀完了,家長就得協助孩子明白什麼叫讀通、讀熟,確認把課本內容都理解過後,再找出該記憶的點,確實去記。

三、練習「自己考自己」:

另一個劉政宏常用在孩子身上的招式,就是請孩子「自己考自己」,例如這一課國文中有什麼生字、部首是什麼,可以自己回想、寫下,在過程中,就會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也可以請孩子說明課本中的重點給大人聽。

假如孩子的功課是由安親班打點,劉政宏也建議,家長還是要保持關注,了解孩子目前的學習狀況,不能只看成績單上的數字,重點是孩子到底有沒有「學會」。

劉政宏強調,如果有一個孩子在某一個科目上一直都考不好、學不會,怎麼可能會有興趣、覺得學這些知識很好玩呢?「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學習,就對你的自尊造成很大的威脅。所以在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自我價值論』,簡單來說,就是在談,有時候我們會喜歡一個學科,是因為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棒。」而陪伴孩子建立好的學習習慣,比期待孩子突然有學習動機實際多了。

 

Photo:shutterstock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2

為什麼學習意願低落,比成績不好更可怕?聰明只能一時,但學習態度和習慣卻造福孩子一輩子! 封面故事

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習慣、學習技巧、深層思惟技巧等,建構了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孩子有了目標,給他們方法,就會跑得很快,而且只要孩子學會學習,學科的成績也會變好。

培養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教孩子用對方法學習

想培養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最重要的兩個面向是:讓孩子擁有學習的動機,也就是喜歡學習;另一個是幫助孩子發展出學習的能力,也就是學會如何學習。

桃園大園高中前教務主任陳逸年表示,只要孩子擁有學習的能力、學得會,學習動機也會隨之提升,「只要他想學,就有方法。」換言之,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有正向相關性。

陳逸年表示,人天生有好奇心、學習的欲望,隨著年紀愈大,遇到的問題愈趨困難,如果沒有建立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就會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陳逸年指出,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習慣、學習技巧、深層思惟技巧等(表第一至四項),建構了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有了目標,給他們方法,就會跑得很快,」陳逸年說,而且,「只要孩子學會學習,學科的成績也會變好。」

建立學習態度和習慣

在青少年學業輔導的工作之中,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首要工作。有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有好的學習效率和成果。

方法1. 培養「執行意志」,該做就去做

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劉政宏表示,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之一是「執行意志」,這點不僅至為關鍵,也是家長最能著力的部分。所謂的執行意志是指,要求孩子在學習課業時,能夠付諸行動(該做就去做),堅持到底(做完),並且要求品質(做好)。

從大腦神經角度來看,寫作業、複習功課時,大腦的島葉皮質區會有疼痛的反應、但只要願意坐下去,10、20分鐘後疼痛感就會消失。「建立自我規範的學習習慣很重要,」劉政宏強調,這和孩子的本能相衝突,家長要去引導、執行規範,「讓孩子做完『該做的』才去做『想做的』。」把想做的如看漫畫、打電動,當成酬賞。

方法2. 學習環境儘量少干擾

劉政宏說:「要坐上書桌都有點痛苦了,至少讀書的環境要準備好。」包括:一張乾淨的桌子、光線充足,學習時盡量減少干擾如電視機、手機等,有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方法3. 用計時器,一次專注25分鐘

很多人都有學習拖延的問題,劉政宏建議,利用計時器,一次計時25分鐘,然後開始專注於你要做的事,25分鐘之後可以放鬆10分鐘當成酬賞。「這個方法不只簡單,而且專注效果最好。」

方法4. 時間管理

自主學習非常需要時間管理,成功高中教學生如何自主學習時,其中一個工具就是,以「緊急」和「重要」為X、Y軸,教學生分類哪些事情是「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也不重要」。

成功高中教務主任劉晶晶表示,學生常常把時間花在緊急但不重要(如回LINE)、不緊急且不重要的事(如玩GAME、看電視、逛FB),如此一來,就會沒時間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如讀英文雜誌、一個月後的段考、運動等)。

 

學會學習的技巧

很多孩子缺乏學習動機,問題常出在學不會、考不好,學習不得其法。如果孩子能夠學會學習的技巧,有助於達到更好的成果。

桃子腳國中國一生林佳禾念國小時成績中上,數學和自然平均成績只有70、80分。她說考不好有些是因為粗心,有些是因為沒真的弄懂觀念、無法融會貫通。升上國一之後,她改掉以前國小的讀書方式,數學平均80、90分,生物連兩次段考都100分,數學和生物成了她最喜歡的科目。「考得好,自己變得有信心,就想更深入學習,」林佳禾說。

究竟林佳禾用了哪些方法?

1. 平常練習題目:林佳禾說,數理學科平常就要練習做題目,不是考前才開始瘋狂做。她會在考前一個月上網查歷屆考古題,做練習。

《學習如何學習》一書提到:「光理解了某個概念,無法產生腦連結,了解與練習要相互搭配,練習的次數愈多,就愈了解你所學的東西。」尤其是數學、科學等抽象科目,不要光看解答就以為自己會了。

2. 用口訣,強化記憶:林佳禾會用一些方法如口訣、諧音幫助記憶。像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和產物,直接背口訣「水、二(二氧化碳);氧、糖(葡萄糖)、水」就不會忘。

3. 練習積極回想:《學習如何學習》提到:「積極回想是促進學習最有效的技巧之一」。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回想你學過的東西,進行自我測試到底記住多少;或者找別人考考你,或是把你覺得困難的概念教給爸媽或朋友。

林佳禾和同學葉沐晨,一人擅長數理,一人擅長文科,兩個好朋友平常會互相幫忙對方抓科目的重點。

下課時玩快問快答遊戲,林佳禾會考葉沐晨關於生物的觀念,葉沐晨覺得幫助很大,生物成績進步不少,令她信心大振,「原來我是學得會的。」

 

讓孩子負起學習的責任

爸媽可以從建立學習習慣、教導學習方法,雙管齊下,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成效。

但最重要的是,爸媽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負起學習的責任,爸媽無法代替他念書學習,但可以幫助他,讓學習變得容易一點。

 

愉快的學習氛圍,讓人學得更好

新北市桃子腳國中的數學課,透過結合桌遊,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像是教質因數、公倍數時,讓孩子玩相關桌遊。另外,108學年度起,每週有一節「數學科普閱讀」,教孩子結合生活情境的數學,例如:跟團旅遊團費、車流量的計算、商店打折手法等。「沒想到數學也能這麼貼近生活,很好玩,」國一生葉沐晨說。

國一生林佳禾認為,老師教學有趣、和學生互動,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心的學習氛圍,感覺比較容易吸收;很有壓力的學習氛圍,學不好。」事實上,研究的確顯示,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學習的效率和結果都大大高於嚴肅的氛圍。

 

 

3

心理學家爸爸黃揚名:從小教出3個好習慣,學習路上少煩惱 封面故事

學習不是愈早愈好,也不是愈多愈好,配合大腦發展運作的特性,才會更有效率。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黃揚名認為,培養小孩「主動學習」、「提升注意力」及「加強自我覺察及了解」,是3個最重要的學習習慣。

學習不是愈早愈好,也不是愈多愈好,」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育有二子的科學奶爸黃揚名談到,配合大腦發展運作的特性,學習才會更有效率。

舉例來說,大腦最早發育的是視覺、聽覺等感官區域,接著是語言的發展,最後才是決策判斷等較高層次的認知能力。在對的時間給予孩子適當的刺激,譬如從小多跟孩子說話、唱歌、講故事,有助於發展語言能力﹔反之,對著僅數個月大的孩子訓練邏輯思維,學習成效一定不彰。

黃揚名指出,學習是透過經驗的累積而造成行為持續性改變,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連結,需要靠一次又一次的執行,做的次數愈多,神經元的連結就會愈來愈穩固,「有人快、有人慢,也與是否有具體的目標、強烈的動機有關,因而會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如果大人能夠讓小孩清楚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同時教導執行的方法,比較容易造成行為的變化,」黃揚名說。

學習其實無所不在,父母應協助孩子從小養成哪些好習慣?黃揚名認為,「主動學習」、「提升注意力」及「加強自我覺察及了解」是3個最重要的學習習慣,分別說明如下:

 

1. 主動學習

「要能持續主動學習,必須時時保持一顆好奇心,」黃揚名在《讓孩子這樣愛上學習》一書中指出,每個孩子出生時都充滿好奇心,父母要用「開心」(開放的心,不囿於成見,也不期待孩子有同樣想法)與「耐心」(盡可能認真回應孩子的提問)來灌溉,甚至可以主動出擊,多問孩子「為什麼」,提升孩子的好奇心。

學習要主動,有興趣很重要,但大環境無法支持多樣化的學習,就很難提供孩子探索自己的機會。黃揚名不諱言,目前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大兒子就有點受到考試制約,雖很擅長用積木組裝各式各樣的陀螺,但因為跟考試無關,就不會去認真看待這樣的能力,而只當作是休閒的活動。

黃揚名說,很多小孩覺得學習無聊,因為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所以需要有更多新的嘗試與體驗。如果小孩學習有困難,也要試著幫他找到樂趣,例如剛開始學認字、寫字時,可以玩文字接龍、句子接龍等,最下策是透過獎賞來制約孩子。

網路資源豐富多元,學習不一定要綁在學校,父母扮演的角色變得相對重要。「撒下學習的種子,不一定會萌芽,但至少讓小孩喜歡且有所得,」黃揚名曾帶兒子利用簡單器材一起錄Podcast、在暑假利用網路下載並預習國語課文、看楊力州的紀錄片《拔一條河》等,就是為了將學習觸角延伸出去。

 

2. 提升注意力

「注意力和專注力是不同的,」黃揚名在《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一書中提到,「專注力」指人們把精力聚焦在一個事物上,「注意力」則分為警覺(隨時偵測到資訊)、注意力的轉移(把注意力移到該注意的事物上),以及衝突的排解(環境中有很多資訊在競爭時,選擇該注意什麼,並抑制對其他項目的處理)。

很多爸媽在乎小孩是否能夠遵守規定,因而注意力就變得很重要。一個人能夠專心、深入地探索不同事物之間的關聯,學習效率與品質會比較好。但若小孩的注意力不佳,該怎麼辦?

黃揚名認為,除了想辦法讓小孩對該做的事情有更多的投入,從做的事情中找到樂趣外,同時也要在生活中練習有能力面對外在的干擾。他說,在《小太陽》一書中,林良的女兒抱怨報社的吵雜聲太多,但關鍵在於有沒有靜下心來,「真正的專注,會主動抑制、排除相關的干擾」。

(1) 善用計時設定:長時間的學習容易疲憊、注意力不集中,不如把時間切割成區塊來學習。例如小孩寫作業很慢,沒辦法專心太久,可以採用計時設定,每次做15分鐘就休息5分鐘,會有較好的成效。

(2) 自我肯定鼓勵:如果小孩覺得自己作業寫得好,可以在旁邊畫一顆星星。

(3) 給予額外任務:針對小孩閱讀或作業的內容先做「提問」,讀完或寫完作業後可以答對問題,給予適當的獎勵。

睡眠對注意力也有很大的影響。黃揚名提醒,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注意力的問題,也要想一想:最近孩子是不是都太晚睡覺了?或者睡眠品質不太好?很多研究證明,長期睡眠情況不佳,不僅生理上會感到疲憊,也會對注意力造成長期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學習成績。

睡得好,孩子更健康、大腦的發展會更好、注意力程度也會更好,」黃揚名說,擁有良好的睡眠,對於孩子的認知能力是很有幫助的,所以,千萬不要為了多做一點事情而犧牲睡眠,反而會因小失大。

此外,冥想、做運動也是改善注意力的好方法。黃揚名指出,訓練呼吸就是一種冥想,可以學青蛙用肚子吸氣、吐氣,連續做10、20或30次,有助提升專注力、抑制其他干擾﹔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騎自行車、溜直排輪、跳繩、游泳等,也能夠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有更好的學業表現。

 

3. 加強自我覺察及了解

這個社會容易要每件事都做好,但每個人都有其長短。黃揚名建議,要教導小孩在學習歷程中「對自己的狀態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看到自己「好」與「不好」的地方。

「有時爸媽太過支持,孩子往往看不清楚自己的缺點,應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優勢,面對不擅長的事物則抱持不放棄的態度,至少做到一個水準,」黃揚名強調,與其把時間與力氣花在短處,千辛萬苦做到80分,不如將長處發揮到淋漓盡致,做到100分。

黃揚名鼓勵爸媽可以定期、客觀記錄孩子的表現,譬如他們唸完一篇300字的文章需要多久、理解程度大概到哪裡,過了一天後,對於內容又有多少程度的理解等﹔也可以與孩子的導師保持聯繫,比較容易判斷孩子的狀況是否偏離均值。

「盡量鼓勵小孩探索,愈早嘗試愈好,倘若發現自己不喜歡也不會是浪費,其實是一個必經的過程,」黃揚名指出,探索方式可以很多元,透過有關人物的繪本故事與影片欣賞,也有助於帶領孩子看到自己,從中獲得一些領悟及成長。

舉例來說,在公視的《台灣特有種》節目中,曾經介紹一位愛鳥成痴的暖男──許宸,小學三年級前對動物完全沒有興趣,直到有一天親眼看見一群老鷹集體向南飛行,內心充滿感動之餘,開始與鳥結下不解之緣。他不但自學攝影,成為拍鳥高手,舉辦攝影展;從小內向又溫和的他,面對知本溼地要被建成光電廠,甚至走上街頭去捍衛鳥類棲地。

一個人可以愈早看見自己的優勢與弱勢,就愈有機會能夠不斷超越自己,」黃揚名說。

 

 

 

圖片來源:Unsplash

數位編輯:王惠英

4

小孩學習好被動?王麗芳:孩子的自主要靠正確認知,「讀書不是本分,而是一種特權」,擁有知識可以幫自己做很多事 封面故事

台灣孩子面對學習的最大問題是「戴什麼眼鏡在看學習」,很多大人會覺得孩子念書很辛苦、考不好也極力安慰,但「讀書不是本分,而是一種特權」,擁有知識能夠幫助自己做很多事情。

很多小孩面對學習,經常顯得被動消極,是因為爸媽不懂得為孩子下標籤,」親子教養作家王麗芳談到,台灣的家長很不喜歡自己的小孩被「貼標籤」,譬如很笨、愛講話等,既然知道標籤的殺傷力很大,為什麼不會想到標籤的助力也會很大?

為孩子「下標籤」,其實是幫他創造正向、成功的經驗,並從中肯定自己的能力與價值。王麗芳分享自身經驗,她的兒子曾被小學老師說「笨」、總覺得國語很難、很害怕考試,於是她想辦法找到給幼兒使用、較低階的評量卷,兒子很快寫完,還考了100分。

 

父母陪伴孩子去找「會」的感覺

藉由這次經驗,王麗芳與兒子展開進一步的對話,幫助孩子了解到「考試不痛苦,痛苦的是『不會』」,並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喜歡『會』的感覺,我以後陪你去找『會』的感覺,好不好?」

王麗芳提醒,大人要聽懂孩子的求救語言,例如當孩子說「我很討厭我們的公民老師」,可能代表公民會考不好……,需要及時陪伴孩子,教導學習策略與方法。

小孩上課不專心、寫作業拖拖拉拉、考試經常粗心大意……,很多讓父母感到頭痛的學習表現,可能是卡在大人和小孩都不知道的地方。王麗芳分析,小孩學習「卡關」的原因,大致可分為「認知問題」、「學習概念」與「施行能力」等三大方面:

 

1. 認知問題:讀書不是本分,而是一種特權

你戴什麼眼鏡在看學習?」王麗芳坦言,這是台灣孩子面對學習的最大問題,很多大人會覺得現在的孩子念書很辛苦、考試考不好也極力安慰,但「讀書不是本分,而是一種特權」,因為擁有知識可以幫助自己做很多事情。

王麗芳曾利用暑假帶孩子到菲律賓念語言學校,同時特地請上課老師擔任導遊,實際走訪垃圾山、雛妓街、貧民窟等「非典型」的旅遊景點,發現「他們連一張紙都沒有,更不要說讀書、寫字了」。她也曾帶孩子到柬埔寨看流浪兒的生活(半夜沒人管而四處走動)、到日本大阪入住遊民聚集街(沿路很重的尿味)等,感受不同於自身框架的世界。
 


即使在熟悉的台灣,這家人有空就會到台北車站發物資(例如茶葉蛋)給街友,也會去龍潭夜市、清水夜市等地玩。在夜市裡,有些爸媽為了做生意,會把年幼的小孩帶在身邊,有時就讓他們一直玩手機,避免吵鬧。

「小孩怎麼看『學習』這件事是一大關鍵,」王麗芳分享,很多孩子認為不懂數學的三角函數也沒關係,在生活中會買東西就好了。她會鼓舞孩子:「媽媽是對你有期待的,如果你以後要研究月亮,用到的數學就會是比去市場買東西用到的數學更高深」,想辦法帶孩子在生活中看見知識。

 

2. 學習概念:找到方向感,強調累積的力量

王麗芳談到,學習概念牽涉甚廣,主要掌握兩個重點:其一是要有方向感,可以陪小孩畫學習樹,了解從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高職、專科)、大學(二技╱科大、四技)、就業等不同階段,思考自己想要學什麼、做什麼;其二是強調累積的力量,每天看似枯燥無趣的學習,是為了達成一個更遠大的目標。

你以為你每天都在鎖螺絲,但把整個圖片放大後,才發現原來是在造飛機,」王麗芳透過生動的譬喻,帶孩子體會「以小成大」、「以少積多」的力量。她的工作室蒐集了完整的小學、中學到大學的上課用書,從剛開始學認字、寫字,到一篇篇文章、一本本書,就像是鎖螺絲的過程,有時會覺得無聊,但日積月累下來可以成就更大的事。

又如整理筆記的重要性,王麗芳也會透過將國中各學科的課本堆疊起來,讓孩子親自體會要念的書本堆得好高、真的很多,仔細想一想,「要不要把重要的學習內容,全部都濃縮整理成為筆記,更能夠從容地迎戰會考?」

 

3. 施行能力:看懂孩子的學習卡在什麼地方

王麗芳指出,孩子的學習卡住了,很多時候是施行能力的問題,包括語言能力不足,視覺、聽覺或肌肉等生理障礙,以及學習運作的思考狀況等。

以語言能力為例,常見孩子的擴句能力不夠,無法做進一步延伸,或沒有空間的語言(地理位置思考)、順序的語言(歷史脈絡即是一個流程的概念)、因果的語言(因為…所以…、由於…導致…、有鑑於…因此…)、推論的語言……。

沒有語言能力,就很難產生對話、深入思考,文字理解能力也不會好,」王麗芳建議一個簡單的做法,在生活中看到一個圖像時,練習完整、清楚的表達出來,例如「那個長頭髮、穿著紅色衣服、踩著黑色高跟鞋的阿姨正迎面朝我們走來。」或者,練習思考並說出事情發生的原因,例如「為什麼東西放在那裡,爸爸會生氣?」

有的孩子寫作業寫得很慢或考試內容都會卻答錯很多,必須進一步了解問題的所在。有時很容易被歸類為不專心、不認真,卻可能是視覺、聽覺或肌肉功能不佳等因素造成的,需要對症下藥才有用。

 

要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王麗芳分享,很多人會認為她女兒的學習起步很晚,7歲時還沒學過任何的數學與注音,也不認得26個英文字母,甚至因為身邊大人對體制的批判而有點看不起知識;但當女兒慢慢的了解到「知識其實是一種工具與獎賞」後,每天會自己安排學習、自己要求自己,包括讀多少書、練多少字、譜多少曲。

「她想學雕刻橡皮章,會自己找書研究、自己練習;對服裝設計有興趣,也會自己找國外的資料做基礎的學習,」王麗芳幾乎不需要為了尋找女兒的興趣與專長,而幫她報名一堆才藝班,因為孩子學會認字、寫字、找資料等能力後,就能夠用這些能力去做進一步的探索與學習。

面對每天的學習狀況,從上課到考試,也要有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王麗芳回想,女兒剛升國中時,每天有多達18項功課,經常忙到半夜1、2點,很容易引起一般家長的反彈,但她選擇陪著女兒找出問題的癥結。

事實上,一開始只有「每日功課」加上「明天考試」,做功課敷衍、考不好的結果,就會像滾雪球般換來更多要做的功課、訂簽及補考。王麗芳說,先帶孩子找到問題出在哪裡,才能思考解決方法,以及訂定學習計畫。

王麗芳強調,孩子的自主是靠正確的認知,也就是「知道做這件事是可以幫助自己的」,沒有一個人要當壞孩子,而是沒有人教他怎麼做個好孩子,尤其當孩子陷入谷底的時候,更需要有人拋給他可以爬上來的繩索。

 

 

 

內文圖片來源:王麗芳提供,內容為她帶孩子到菲律賓進行一趟「非典型」的旅行

數位編輯:王惠英

被單親父帶大,曾以三溫暖為家》小冬瓜:人生是趟單程旅行,能留下的只有愛 精采人物

特殊的成長經歷,讓小冬瓜從小就把人生看得很通透,如今,他也是兩個孩子的爸了,他不求孩子成績好、有成就,只盼孩子把握人生這趟「單程旅行」,盡情體驗,不負此生。

「小冬瓜是冬瓜的兒子」,這看似合理自然的句子,卻曾讓小冬瓜糾結多年,直到父親癌逝前,他才與之和解,又到了自己也成為爸爸後,才明白,父親的愛,比他以為的更多、更深。

冬瓜本名郭東修,原本是萬華角頭,曾叱吒風雲,有了小冬瓜、當了單親爸爸之後,浪子回頭,改走殯葬,並因擅長處理刑案、意外、無名屍,在業界闖出名號,還曾出書,上遍國內外各大媒體,一生傳奇。

小冬瓜本名郭憲鴻,從小在殯葬現場長大,看遍死亡的各種面貌,成年後曾離家失聯好幾年,直到冬瓜罹癌,他才回頭繼承父親遺志,除了努力開創殯葬業新局之外,他也經營自媒體,盼推廣生命教育。

「為什麼我爸是『冬瓜』,大家就很順理成章的叫我『小冬瓜』呢?也沒人問過我喜不喜歡。」小冬瓜坦言,他曾很想撕下「冬瓜之子」的標籤,後來才找到自己的人生答案。最近,父親離世十年了,小冬瓜出版新書《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分享這些年的所思所感。

 

父親曾在黑道呼風喚雨,卻為他戒毒

時間倒回三十多年前。在小冬瓜六個月大時,生母就離開了,父親只得獨自帶著他生活,「當時,我爸還在萬華的『芳明館』,蠻大咖的,總有很多小弟跟著,他帶我,也像在帶小弟,例如會叫我去洗菸灰缸啊,便當買回來後要打開、用衛生紙把筷子包好放旁邊啊…」

那時的冬瓜,還有毒癮,每次發作,總讓小冬瓜驚恐又疑惑,為了給兒子個好榜樣,便下定決心戒毒、退出江湖。

「做殯葬前,他當過司機,也去『出國深造』(入監服刑)過,有一段時間,我們是居無定所的,甚至住過三溫暖,在民生東路跟新生高架那邊,裡面的小姐、熟客,都認識我;我也不覺得怪,因為沒什麼『家』的概念,反正跟著爸爸,就算是『家』了,而且,住三溫暖還可以一直玩水。

 

學孟母三遷,送他進辜家辦的超貴幼兒園

在這類場所待久了,難免耳濡目染,小冬瓜回想,有次,他在幼兒園門口罵同學三字經,「剛好我爸來接我,聽到了,立刻被他狂譙狂打一頓,現在想起來很好笑,我爸用一連串髒話、來叫我別罵髒話。」

為了讓兒子「學好」,冬瓜如孟母三遷般,四處尋覓好環境,還曾把小冬瓜送進位於大稻埕迪化街上、辜家創辦的超貴幼兒園;有空時,父子倆也會出去玩,小冬瓜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常去西門町的湯姆熊,父親每次都會給他200元。

小冬瓜也真的變乖巧了,在家會洗衣、摺衣、打掃,在校也一切OK,小學二年級時還當選過模範生,冬瓜當時高興到叫了三對花圈、擺在校門口,雖然有點令人哭笑不得,但也是父愛的一種形式。

 

 

曾感受不到父愛,憤而離家失聯多年

隨著兒子長大,冬瓜的事業愈來愈忙,親子關係漸漸疏遠。「做殯葬的,就是要24小時待命,沒日沒夜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爸連我讀幾年級、畢業了沒都搞不清楚,每次就是放一千塊在桌上,讓我自理…

正值青春期的小冬瓜,對父親的不滿日益加深,開始冷戰。約莫半年後,冬瓜終於受不了,質問他為何如此,雙方擦槍走火,扭打起來,小冬瓜便奪門而出,從此失聯。

冬瓜當時已是名人,上遍各大談話性節目,有段時間,還常在節目上公開對兒子喊話,要兒子回家,「但我那時看到我爸就轉台,也不想讓旁人知道,我就是小冬瓜。」

 

父親癌末時終於和解,承諾接下家業

直到冬瓜發現自己罹患肺癌,小冬瓜才終於心軟。原本以為,父親還有一、兩年的時間,沒想到病勢兇猛,剩下幾個月。

在病榻旁,這對父子終於又有空聊天了,「我曾鼓起勇氣問他,你愛我嗎?他說,你在傻什麼,當然愛啊!我才比較釋懷。」小冬瓜也明白,殯葬業對父親有多重要,便毅然承諾接班。

父親剛過世時,他很心慌、沒信心,也面臨公司股權爭議,但在一次又一次的送別工作中,他慢慢找到做殯葬的意義感,更在協助處理復興空難後,在業界站穩腳步。

如今,小冬瓜打造了「冬瓜行旅」的品牌,深入尋求儀式的意義、探索喪葬的各種可能性,希望提供更符合現代需求的服務;也開創了「單程旅行社」的YouTube頻道,向大眾普及殯葬知識,探討生死議題;他還成立了「冬瓜生命教育協會」,幫助弱勢族群。

 

步入家庭成為二寶爸,才知父親當年已盡力

這十年來,他不僅在殯葬事業上努力,也結婚、生子,「算是完成我爸的遺願了,如果他回來,看到我這樣,一定會很開心的。」

目前,小冬瓜的兒子小瓜剛滿四歲,女兒小花則是兩歲多,「平常都是我太太在照顧,我主要是下班後或放假時陪陪他們,我真的要說,自己當了爸爸後,我才知道我爸當年有多罩,竟能獨自帶大我,我實在佩服得五體投地!」

從小接觸三教九流、看遍人間百態,讓小冬瓜對孩子的教養,也有套自己的哲學。

他分享,身為父母,難免都有「你是『我的』孩子」的念頭,會對孩子有種掌控慾,這是人性,但他會很有意識的覺察到這一點,並且提醒自己:孩子有孩子的人生,父母能做的,就是陪孩子走過生命中的前十幾年、頂多二十年。

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這段期間,父母的任務是引導孩子認識自己,也認識世界,未來才能享受這個世界。

 

 

再忙,也要抽空給孩子「有品質的陪伴」

這樣的理念要化為日常教養,小冬瓜分享了他的三個心法。

第一個心法,是有品質的陪伴。「我現在回想,我跟我爸之間,最美好的時光,就是以前我們住在三溫暖時,那時我們居無定所,但有彼此,後來,他事業愈來愈忙,就漸漸沒空陪我了;我曾寫一封好長的信給他,有七張A4吧,跟他說,我們可以窮一點沒關係…」

太明白孩子渴望陪伴的心情,自己也成為爸爸之後,小冬瓜特別留心此事。他坦言,自己工作也忙,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但會刻意做到「有品質的陪伴」,比方說,有十分鐘空檔時,讀一本繪本給孩子聽,或在垃圾車來時,帶喜歡垃圾車的孩子去瞧瞧。

而且,小冬瓜會努力跟孩子互動,例如,在親子共讀時,會跟孩子聊「故事怎麼會這樣呢?」、「主角在想什麼呢?」等,他認為,「有靈魂的對話」是陪伴孩子時的要務。

 

允許犯錯,讓孩子從親身體驗中學習

第二個心法,要允許孩子犯錯。他形容,自己會畫個「無形的圈圈」給孩子,在圈圈外,是危險、不能做的事情,只要不越線、不危及身心安全,在圈圈內孩子要做什麼,甚至犯了錯,都沒有關係。

比方說,幼兒難免碰碰撞撞,但只要沒有大危險,小冬瓜就不會出手,他跟太太也不大餵飯,「人都是從親身經歷中學習的,你讓他跌倒、自己會怕了,或讓他餓了、知道要吃飯了,比你用講的有效一百倍。」

如此最低限度的管理,小冬瓜自認,有點像老子的「無為而治」,也有點像職場上的充分授權。

 

因材施教,陪著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

第三個心法,是陪著孩子認識外在世界。小冬瓜直言,傳統教育的思維,常是「是非題」或「選擇題」,但人生不是非黑即白、是更複雜的,他自身的成長經歷,讓他看遍世間百態、參透了人性,這在某些關鍵時刻,很有幫助。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也曾風花雪月,但從沒暈過船,因為我在三溫暖長大,我知道那些小姐就是在討生活,大家都是各取所需;又例如,我知道警察也可能有壞人、兄弟也可能有好人,所謂的好或壞,都不是絕對的。」

現在的父母,常過度保護,讓孩子更難看清真實世界。小冬瓜分享,雖然他孩子還小,但他已盤算,未來要陪孩子多認識這世界。

 

盼孩子好好享受名為「人生」的單程旅行

例如,他可能會帶兒子去趟酒店、讓兒子知道酒店是怎麼樣的地方;也可能會告訴女兒,這世上有渣男、有壞人;還會讓兒女都明白,毒品是什麼、又有多恐怖;當然,一定會跟孩子聊死亡。

小冬瓜強調,這只是大原則,實際上仍要因材施教,像他會萌生「以後要帶兒子去酒店瞧瞧」的念頭,是因為小瓜很活潑、外向;而像聊死亡這議題,也要看孩子個性,來決定該說多少、怎麼說。

「認識自己,也認識世界,才能好好長大、好好活著、好好愛,然後好好享受名為『人生』的單程旅行,找到自己的人生答案。」小冬瓜說,父親教會他,人生什麼都帶不走,能留下的,只有愛,他也希望教會孩子這件事。

 

照片提供:小冬瓜(郭憲鴻)

鄰近科技園區的森林小學》南港舊莊國小128複式童軍團,拋開學業成績,陪伴孩子找回自信、快樂學習 教育快報

「童軍教孩子觀察、尊重自然,勇於和人對話、同理,從中發現並解決問題,養成基本生活能力,承諾『我願盡力』的精神,能走入人群,也不怕和自己獨處。」林淑菁說,這些理念或許聽來傳統,但卻是小學教育的本質,和舊莊的環境相輔相成。

回想20年前,投入童軍教育的契機,南港舊莊國小退休公幼教師、童軍團團長林中秀還歷歷在目。 

「當時我兼任園長,白天忙班務、行政業務,晚上還有家務,負能量一直冒出來,好像快忘了怎麼溫柔對待孩子。」童軍強調全人教育,從不同角度欣賞孩子,鼓勵其向外探索世界、對內認識自我的精神,讓林中秀深受感動,重拾幼教初衷。 

而20年後,舊莊128複式童軍團獲得2023年教育部杏壇芬芳獎肯定,更見證了舊莊國小從凋零、到再茁壯的轉變。 

 

鄰近科技園區的森林小學 

距離南港軟體園區高聳、新穎的辦公大樓群,不過5分多鐘車程,來到有如森林小學般的舊莊國小,穿過扁平口字型的校舍建築,順著後方山坡緩緩向上,彷彿遁入秘境。 

映入眼簾的紅色跑道,被茂密的樹叢環抱,背後整座青山,都是孩子的戶外教室。 

舊莊是台北市校地最大的小學,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發展出小田園、螢火蟲、包種茶和大坑溪等四大特色課程,也提供了童軍團活動最好的舞台。 

舊莊國小的128複式童軍團,包括幼兒園的小小女童軍、稚齡童軍,到國小階段的幼童軍、幼女童軍們,目前約30人規模。 

團長多由家長輪流擔任,包括半導體外商公司的高階主管、中研院的特助等,非但不支薪、還時常自掏腰包辦活動,「有些小孩畢業了,家長還留下來服務,因為太喜歡被一群小小孩簇擁著的感覺,」林中秀說。 

也有善於家政的家長,利用每週三中午、向公司請假,手把手帶著童軍團成員用勾針、棒針編織圍巾,再把成品送給人安基金會有需要的寒士,凝聚孩子的歸屬感與成就感。 

年復一年,除了每週固定的親山、淨山等社區服務,舊莊的小童軍們在這學會了騎腳踏車;外地宿營、用Google map規劃小旅行路線;烹飪、製作窯烤pizza等基本生活能力,也挑戰登上南港知名的九五峰。 

 

 

地理位置是優勢,也是劣勢 

坐擁城市邊陲,享有自然生態優勢,卻也可能是教育發展上的劣勢。 

很長一段時間,舊莊因為周遭房價相對低,吸引外地工作的父母來此租屋,週末忙於生計、難有時間陪伴孩子。也有不少來自南港山區的家庭,弱勢的比例偏高。少子化衝擊下、學生不斷流失,全校一度只剩下12個班。 

而某種程度上,童軍團每隔週一次的週末聚會,有同儕為伴、團長帶領,還有家長服務員的關愛,恰好發揮了弱化的家庭功能,成了孩子的慰藉。 

林中秀分享,一位幼兒園小小女童軍,由單親、癌友媽媽獨自撫養。媽媽週末要上班,很難全程參與活動,成員們就扛起必要時的接送、照顧任務,「如果這件事對孩子好,我們就盡一點小小的力量。」 

另一位愛捉弄人、課業不佳的男同學,在班上總被排擠,起初對童軍興趣缺缺,來了只顧著低頭玩手機,直到歌唱能力被林中秀看見,「誇他歌聲很像伍佰,他好得意說,『老師你也這樣覺得嗎!』」心花怒放的男孩,從此愛上童軍團,逐漸展露領導才能與自信。 

 

學習方式百百種,童軍教育重身體力行 

舊莊國小校長林淑菁觀察,弱勢家庭的孩子文化刺激不足,較難做到抽象思考,傾向「操作型」的學習方式,需要透過真實的情境、身體力行來學習。而這正是童軍教育的特色。 

學生時代的林淑菁,也是童軍團的一員。她有感,「我這種鄉下小孩,雖然當了校長,其實並不愛讀書,但我喜歡學習。學習方式很多,不見得只有透過書本。」 

「童軍教孩子觀察、尊重自然,勇於和人對話、同理,從中發現並解決問題,養成基本生活能力,承諾『我願盡力』的精神,能走入人群,也不怕和自己獨處。」林淑菁說,這些理念或許聽來傳統,但卻是小學教育的本質,和舊莊的環境相輔相成。 

 

 

轉機中,蛻變的舊莊孩子 

近年,部分家長思維翻轉,舊莊的自然環境受到青睞,加上鄰近中研院、國家生技園區的海外研究員遷入,讓舊莊逆勢增班逾4成。校舍改建的議題,也開始被關注。 

八月底,小一新生入學當天,擔任新生和家長引導的童軍團學長姐,穿上童軍服、繫上領巾和徽章,領起路來雄赳赳、氣昂昂,一臉神氣。 

舊莊童軍教育的涵養,在孩子身上撒下神奇的種子,「有一天種子發芽了,長成大樹、或開出遍地野花,都沒關係。孩子只要有能力做自己,就好。」 

 

圖:童軍團團長林中秀 提供

邁入第四屆!國泰持續深耕校園永續培力,結合「反毒+電競」,讓教育成為翻轉世代的熱血推手! 專題企劃

帶領孩子們在這個暑假,一起在反毒電競裡熱血揮汗吧!國泰金控與PaGamO在2023年8月再次舉辦「國泰反毒英雄電競賽」,把反毒知識融入孩子們最愛的遊戲,並以「爭取榮耀」為號召,邀請全台各縣市的中小學生團隊一同參與,並持續進入校園深耕,期盼讓「培力」成為翻轉世代的重要推力。

「國泰反毒英雄爭霸賽暨PaGamO全國學科電競大賽」舉辦至今已邁入第4年,睽違2年重返實體的決賽現場,本屆賽事吸引全台共1,560所學校、約1.3萬人次投入競賽。今年全新增設的「校園爭霸組」,邀請學童加入「戰南北」的行列,一同為了自己學校努力,攜手團隊爭奪最高榮耀!



▲透過教育電競,激發學子們對反毒有更多的認識,並從過程中學習運用策略性思維,找到通往勝利的關鍵。
 

幫助孩童從「識毒」到「拒毒」:讓反毒電競」成為希望的種子,看著他們健康成長、翻轉未來

2017年,國泰人壽承接學生團體保險,將「打造安心校園環境」化為己任,在進入校園後,收到師長回饋校園毒品的嚴重性,於是起心動念投入反毒宣導。

嘗試過反毒舞台劇、反毒VR實境體驗,國泰慢慢建構起完整的反毒保護網,並在2019年開始,透過孩子們喜愛的電玩遊戲出發,攜手線上遊戲學習平台PaGamO,將反毒知識結合熱血、刺激的教育電競,持續陪伴在學童身邊,從「識毒」進而「拒毒」的角度,擴展無毒環境的安全版圖。

除了向下紮根,國泰在反毒電競的賽制上也煞費苦心,像是在2022年「共學組」賽制便鼓勵親子組團,父母和孩子當戰友一同解題破關,還能讓互動關係更親密。而今年的「校園爭霸組」,更大力邀請各縣市的孩子們為校爭光。透過不同賽制的設計,希望能在各縣市的同儕、師生、家庭之間,展開滴水不漏的反毒防護網。

國泰人壽副總經理凃薏如提及,有一位隔代教養家庭的阿嬤回饋:「孫子為了參加反毒電競,每天放學就回家打PaGamO電競研究,不再亂跑趴趴走,成績也進步了」,讓阿嬤很欣慰。「反毒電競正是希望持續發揮影響力,促成孩子的改變,讓每個學子都能健康成長。」凃薏如感動地說到。

「與學者、專家合作反毒教育,藉由教育,讓青少年接觸到毒品的機率下降;此外,『預防毒品』這件事,必然會重新編織校園與家庭的關係網絡,讓台灣越來越好。」國泰慈善基金會總幹事廖昶超指出。

在國泰「永續策略藍圖」發展的三主軸「氣候、健康、培力」裡,「守護孩童健康」是深深刻入「健康」主軸的重要使命,「持續大規模地觸及學童,幫助學童認識毒品」,便是國泰的首要任務,今年更訂下「累計接觸到180萬人次」的量化目標,期許透過國泰力量發揮影響力,創造「無毒校園」的安全環境。
 

打破教育框架:用電競激發榮譽心,建構同儕間的永續正循環

PaGamO創辦人葉丙成教授表示「要促成一個世代的改變,至少要10年時間。國泰推動反毒教育,不僅具校園到家庭廣度,更有長期耕耘的企業誠意,有如百年樹人的教育信念,有助提升Y世代抗拒毒品的勇氣,種下改變未來的希望。」今年的比賽和往年一樣,看到許多熟悉的面孔組隊報名,「來參賽已經成為學生、老師們每年不約而同的儀式,更透過比賽結交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實在很欣慰!」葉丙成教授說。

國泰人壽與PaGamO連續4年的合作,累計超過5萬人次報名挑戰,反毒英雄爭霸賽儼然成為中小學年度校際盛事,「PaGamO成立理念,正是希望打破教育框架,與國泰推廣反毒防治知識,盼能獲得熱烈回響。期待透過電競的方式,激發孩子的榮譽心,強化同儕之間的正向影響力,有意識地向毒品說不,更提升自信與學習成就,迎向未來。」葉丙成教授興奮地說著。

除此之外,國泰反毒教育的策略,也持續由廣至深推進著,今年度更針對家庭功能缺失的脆弱家庭孩子,開發了市面上第一款由真實染毒案例所改編製作的情境式桌遊「命運之路」,以孩童成長過程中最常接觸的三個關鍵角色:家人、朋友、情人,去鋪陳各種可能染毒的情境,並由孩童及其照顧者一起做出的選擇,產生各式結局。桌遊進行過程,能幫助孩童建立反毒的知識、檢視自身的人際關係,即早辨識觸毒的風險。


▲國泰人壽副總經理凃薏如與PaGamO創辦人葉丙成教授表示:反毒電競正是希望持續發揮影響力,促成改變的力量,讓每個學子都能健康成長。
 

集結國泰金融集團資源,成為孩童們最堅強的後盾

除了反毒作為,國泰慈善基金會也自2013 年起開辦「國泰學童圓夢計畫」,邀請全台偏遠地區國小投稿熱血計畫。截至2022 年共幫助並陪伴144 個學校、逾3,500 位學童挑戰夢想,並發出近2,500 萬圓夢金。此外,針對優秀清貧高中職學生及團體,提供獎勵學金,鼓勵其發想並實踐創新公益專案。而國泰世華銀行則透過「大樹計畫」及「Tutor CUB線上金融素養課程」,給予偏鄉、弱勢孩童經濟及知識的支持,至今已幫助26萬學子持續求學,努力實踐「讓教育沒有到不了的偏鄉」之願景。

回顧這42年,國泰持續在學童培力上不遺餘力,已投入超過5億,長期挹注資源在各面向的教育議題,持續透過人才培育的角度,為臺灣社會打下穩固的發展基礎!

 

洪蘭》失禮不能當率真 名家專欄

現在社會開放,不再講究這些基本的禮節,但是我很想問,什麼時候,我們的年輕人把粗鄙當豪情,無知當樸素,失禮當率真,低俗當可愛了呢?

失禮不能當率真!

台灣少子化的情況愈來愈嚴重,不僅小學關閉,中學招不到學生,連大學也恐慌起來,因為沒有學生就不需要老師,那麼過去費盡心血拿到的教授證就沒有用了(在美國升到副教授後就有終身教書[Tenure]的保證。

海裡有種動物叫海鞘,牠原有大腦,但是一旦找到地方安定下來後,就把牠的大腦吃掉,因為不再需要了。常有調皮的學生把海鞘圖貼在剛拿到Tenure教授的門上),所以每個學校都很努力去招募新生,連國立大學也不例外。

其中研究所受到的衝擊最大,因為收不到學生,連實驗都沒人做了。因此,現在老師還得替學生找工作,只有畢業生有工作,新生才願意進來讀。

我的朋友說,他有個學生成績不錯,就是找不到工作,每次面試後就沒有下文了。他知道我與某公司的人事室主任熟識(是我以前鄰居的女兒),便央求我有機會時,替他問問為什麼?

不久,鄰居嫁女兒,這個主任的妹妹要結婚了,我就抽空去喝喜酒,受人之託要忠人之事。

想不到主任一聽他名字,眉頭皺了起來,告訴我,這個學生筆試第一名,因此總經理親自面試。總經理很珍惜時間,不願年輕人舟車勞頓,而且能力已經確定了,只要應對得體,這工作就是他的了。所以用電話面試。

她是人事主任,也在分機上聽。只聽見這個孩子嘴裡一邊咀嚼食物,一邊接電話。

總經理有點不爽,就故意說這電話收訊不好,聽不清楚。這學生不懂暗示,竟然建議「那你換另一邊耳朵試試」(人的語言中心在左腦,大部分人左腦聽得比右腦清楚一點,所以人習慣用右耳聽電話,連左撇子也是一樣,因為大部分左撇子的語言中心仍在左邊,雖然他的右腦比較發達),總經理不高興,很快就把談話結束了,跟她說:連重要場合都不懂得禮貌,以後怎能代表公司出去接待客人和談生意?

我聽了默然,現在很多學生不懂周公為什麼要一飯三吐哺。嘴裡有東西,講話不清楚,這是表示對他人的不尊重,極不禮貌的。

 

品德決定命運

我們一再告誡學生:品德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當眾剔牙、摳鼻孔這些生活上的小事會使到手的機會流失,能力再強別人也不要,像這個學生一樣。

以前家長重視家教,教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尤其女孩子坐時,雙膝要緊閉。我在大學教書,上課時常要說:第一排穿迷你裙的女生請你把腿併攏坐,不要讓老師看見你的內褲。我是女老師,如果我的眼睛都沒地方放,男老師上課該如何?

佛門訓練出家人「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走出去要有威嚴,其實這是任何一個有教養的人都該有的儀態。

現在社會開放,不再講究這些基本的禮節,但是我很想問,什麼時候,我們的年輕人把粗鄙當豪情,無知當樸素,失禮當率真,低俗當可愛了呢?


摘自 洪蘭《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天下文化

 

Photo:shutterstock/達志
數位編輯:黃晨宇

 

我的妹妹住在育幼院,每次探訪,我們都得偷偷地走…… 熱門精選

每週末的探望時間總是很短暫,結束探訪要離開育幼院時,我們都得偷偷地、悄悄地走,絕對不能和妹妹說再見……

生父離世的最後一年身體很差,沒辦法工作,只能待在家裡休息,身體虛弱的他多數時候臥床躺著,就怕突然氣喘發作喘不過來。長期久病無法出門,人也變得偏激沮喪,脾氣暴躁又特別厭世。

全家人的生計就落在幫傭的母親身上,白天母親外出工作,我也去上學,就剩下兩歲多的妹妹在家,因為沒錢送褓母家,只能由生父照看。

妹妹從小就很愛哭,話也講不清楚,當別人聽不懂她的需求,她就會身子一扭坐在地上哭哭啼啼,需要人家抱她哄她好一會兒才肯停。

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看見妹妹又坐在地上扯著她的充氣球,一直嗯嗯啊啊地哭著,不知她想吹氣還是洩氣,我問她也問不出來,她索性哭的兩腿又踹又蹬,越來越大聲。這時生父起身走下床,從抽屜裡拿出剪刀,一把搶走妹妹手上的充氣球,瞬間剪破從窗戶丟出去,然後他一聲不坑又躺回床上。妹妹應該是嚇傻了,哭聲也停了,眼睛直愣愣看著窗戶。我也呆呆地望著窗外,不知所措,而窗外夕陽的餘暉正灑落,卻一點也不浪漫。

實在是沒辦法讓身體每況愈下的生父照顧懵懵懂懂的妹妹,家裡又沒錢送她去讓褓母照顧,母親便聽從社工的建議,先把妹妹送進育幼院。

 

每個週末,母親會帶著我到育幼院探望妹妹,她一看到我們就會開心地奔過來,要母親抱,然後黏著不放手。

 

育幼院的孩子很多,點名時大概有二十幾人,除非是襁褓中的嬰兒,其他人都要自立自強,甚至大孩子要幫忙照顧小小孩,因為老師人數很少,根本忙不過來。

房舍的空間算是寬敞,因為沒有隔間,所有的床在大廳中央拼在一起,睡覺一起睡,吃飯一起吃,洗澡一起洗,統一生活作息,就像軍營的阿兵哥一樣。

吃飯時大孩子可以自己吃,像妹妹這種兩三歲的小小孩自己吃太慢了,而且很容易吃得滿桌飯菜要收拾,所以老師就統一餵食。只要一聲令下,我看著小小孩們乖乖排排站,老師拿著一個碗和一支湯匙,碗裡菜與飯混雜攪拌在一起,一口一口接續餵著這些還嗯嗯啊啊的小小孩,老師湯匙一就口,你就要張開嘴巴吃飯,下一湯匙輪下一個吃,一碗餵完十個孩子,盛第二碗剛好可以從頭輪起,嚼再慢的孩子應該已經吞下去可以再張口吃飯了,非常的有效率。

 

每個人吃的是同一支湯匙,所有的口水都和飯菜混在一起。

 

餵食的過程沒有輕聲哄說,不張口吃老師就是用湯匙把飯塞進你的嘴巴,而且速度非常快,不讓你餓著,也不能細嚼慢嚥。

我看了驚訝不已,因為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是吃飯很慢愛吃不吃的孩子,常常一碗飯吃一個下午還吃不完。看著妹妹被軍事化餵食,只覺得吃飯變得毫無樂趣可言,更別提這樣吃是否能分辨食物的美味。

夏天時育幼院的孩子們都洗冷水澡,除了比較大的孩子穿著衣服,其他小孩都脫光,所有人站在大廣場上,老師拿起黃色水管對著大家發射水柱,就像洗車一樣。接著老師發幾塊肥皂傳遞下去,大家自己搓洗,洗頭洗身體都用同一塊肥皂,大孩子順便洗身上的衣服,也要幫忙洗小小孩。水龍頭再次開啟,每個人排著隊等老師拿水管對著你的頭由上往下沖水,就著水把自己從頭到腳的肥皂泡泡洗淨。

老師不會像媽媽幫你洗頭時,要你仰著頭閉眼睛,甚至給你一條毛巾嗚著臉,以免泡泡流進眼睛感到刺痛,所以小小孩往往在此時應聲大哭。

 

我看著妹妹滿頭滿臉的肥皂泡泡嚎啕著,分不清她是因為眼睛刺痛,還是水柱沖頭不舒服而哭。

 

每週末的探望時間總是很短暫,結束探訪要離開育幼院時,我們都得偷偷地、悄悄地走,絕對不能和妹妹說再見,因為她會使盡吃奶力氣抱住母親的大腿不讓我們走,所以我們幾乎都是趁著他們要洗澡的時候離開。幾次之後,妹妹一聽到要洗澡就開始鬧了,我們只好在老師強行抱住她時快步離去。每次母親和我走出育幼院大門,都會蹲著身子偷偷探頭往裡面看看妹妹的狀況,待個十分鐘才真的離開。我知道母親捨不得,但是也無能為力。

後來生父過世了,妹妹的年紀也可以上幼兒園了,母親便把妹妹從育幼院接回來,我們母女三人一起過日子。直到母親嫁給老爸(我的繼父),我們才一起離開台北,搬到了鶯歌生活。

妹妹說她對於小時候在台北的記憶全無,完全不記得住過育幼院,她的兒時記憶是從鶯歌開始的。但是我卻記得清清楚楚,我和母親躲在大門外看著她哭著找我們卻找不到的那一幕。

偏偏我都記得。

有些事雖然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但是看著別人受苦卻無能為力,衝擊與記憶會更深刻。

 

摘自 岳啟儒《一人份的勇氣》/ 時報出版

 

Photo:Shutterstock

訂閱未來Family週刊

訂閱未來Family週刊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