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藥|腸胃炎分2種 中醫:1款中成藥助緩解嘔吐腹瀉(附腸胃炎調理食療)

近日門診多了腸胃炎的患者求診,細問之下,得悉患者病發時,身邊也有同學、同事或家人同樣出現腹瀉、嘔吐等小規模的感染症狀。

腸胃炎一般分「細菌型」「病毒型」兩種。細菌型腸胃炎多由沙門氏菌或大腸桿菌引起; 病毒型腸胃炎多由輪狀病毒、諾如病毒或腺病毒引起。兩種腸胃炎同樣表現為腹瀉、嘔吐, 而病毒型腸胃炎又被稱為「胃腸型感冒」。因「感冒」是病毒侵犯上呼吸道而引起的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和咽部不適等症狀,伴有發熱肌肉痛。而當病毒侵犯腸胃道黏膜,便會造成嘔吐、腹痛、腹瀉,也伴有發熱、肌肉痛的症狀,因此有時坊間會簡稱此為「腸胃型感冒」,以區分細菌型腸胃炎。

不論「細菌型」或「病毒型」引起的嘔吐、腹瀉或伴有發熱、肌肉痛的症狀,都屬中醫「泄瀉」、「腹瀉」、「暴瀉」、「嘔吐」範疇,如果像諾如病毒引致的腸胃炎,表現為起病急、傳染性強等特點,亦可歸屬為中醫的「疫病」。

如果患者體質較強,腸胃炎症狀輕微的話,2-3天便可自癒。但過了3天仍沒改善,就要認真求醫了。

面對腸胃炎瀉下水樣大便,腹痛腸鳴、上吐下瀉,或伴隨的發燒肌肉痛,多以寒濕之邪為主, 如果及時服用能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藿香正氣散」,有助緩解症狀,並加快康復。

「藿香正氣散」出自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一道抗疫古方,成份為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曲、白術、陳皮、厚樸、苦桔梗和甘草。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症狀為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藿香正氣散」除了散劑,亦有水劑、丸劑和膠囊等不同劑型,方便不同患者的需要。

當腸胃炎進入恢復期時,患者上吐下瀉的症狀雖然好轉,但仍有口乾、怠倦、胃口不佳等脾胃虛弱、津液虧虛的表現時,大家可以煲以下湯水,有助健脾去濕、和中止瀉、扶正祛邪,令患者恢復元氣。

1. 益氣扶正湯-健脾止瀉

材料:葛根半斤﹑淮山30﹑黨參15克﹑茯苓20克﹑茨實20克﹑薏苡仁20克﹑玉30克﹑瘦肉適量。

葛根有藥葛和粉葛,能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煲湯可使用街市售賣的粉葛,味道較粉甜,藥性比中醫處方的藥葛平和,適合食療使用。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淮山、黨參益氣健脾,扶助正氣,促進康復。 茯苓、薏苡仁能健脾祛濕;濕邪去,令大便由爛便轉實。茨實健脾益腎,有收澀止瀉之效。上吐下瀉乃水液失調,玉竹能養陰潤燥、生津止渴。腸胃炎初癒,不宜油膩,煲湯宜選用瘦肉。

2. 陳皮水-理氣和胃﹑健脾燥濕

除了湯水外,康復期也可以用陳皮5-8克加250ml 熱水,焗水作代茶飲用,一天飲用1-2次。陳皮對腸胃炎吐瀉後食慾不振,有理氣和胃、健脾燥濕的作用。

3. 薑絲蔥花粥-暖脾和胃止嘔

腸胃炎症狀明顯時,可短暫禁食,避免加劇吐瀉症狀,但仍要多喝暖水,補充流失的水份。或是少量多餐,進食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白粥可加點薑絲、蔥花,取其辛溫之性以化除腸胃的寒濕之邪,並可暖脾和胃。薑亦有止嘔作用,可舒緩嘔吐不適。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