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Space
2 大可持續餐廳 Roganic、MORA 奪米芝蓮綠星,必試最時尚粵菜口利福
BAZAAR TasteDining

2 大可持續餐廳 Roganic、MORA 奪米芝蓮綠星,必試最時尚粵菜口利福

Tracy Chan
BY Gloria Chung
  • 29 Aug 2023

香港有超過 28,000 間餐廳,有不少餐廳和大廚也將美食作為使命,以推廣環保和永續作己任,或者將本土菜式發揚光大。在老饗的心目中,他們已經是本地的美食英雄。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從農地到餐桌

從農地到餐桌

永續飲食、農地到餐桌等概念,在香港逐漸為人所認識及擁戴。英國名廚 Simon Rogan 開設的餐廳 Roganic ,無論在英國還是在香港,都是綠色飲食運動的先鋒。Roganic 除了是米芝蓮一星,亦是綠星餐廳, Roganic 在餐廳大廈的頂樓設有小型農場,在餐廳內也有種植香草,同時與本地的農場及農夫緊密合作,餐單上的所有菜餚均採用可持續且可追溯的食材,並盡可能在本地採購。本地供應商 Peter's Seafood 為餐廳提供新鮮優質的產品,供應商設有自家淨化系統,提供新鮮、優質及無雜質的本地海產,淨化系統由澳洲教授和一位香港大學教授聯手設計,以臭氧代替紫外線淨化海鮮。餐廳的鴨子來自北京的 Ivan Ducks,而韭菜、洋薊、菜心和蘋果等農產品則產自香港。不過,使用本地食材有時也會遇到瓶頸,例如香港夏天實在太熱,種不出太多品種的蔬菜,只能夠用更多心思,去處理瓜類和夏天的蔬菜。 

New Image

在 Roganic 餐廳吃飯,每上一道菜單,侍者都會解釋來源和供應商,作為食客實在感覺到窩心又安心,「沒有本地蔬果,我們作為廚師也不能夠主導甚麼,所以對我來說,本地的無名英雄, 應該是這些農夫,我最喜歡 Farmhouse Production,它集結了多個本地農場, 為他們推廣、聯絡餐廳,我很欣賞他們的努力。」Roganic 的高級副廚師 Adam Catterall 說最近他使用農場的無花果葉,每次農夫帶來當季鮮蔬,對 Adam 都是啟發, 有次他收到洛神花,發現香港品種更有肉感,索性將它變成果醬。為了讓客人完全感到餐廳「從農地到餐桌」的概念,他們每年都會舉辦本地英雄晚宴 (Local Hero Dinner), 邀請本地的大廚使用本地食材烹調,客人可帶走一袋時令蔬果,為一頓美饌添上特別意義。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New Image

Adam 說以往廚房和酒吧的交流不多,現在他們會把廚餘儲起,讓酒吧可以使用,例如果皮、咖啡渣等等,用來發酵或者製茶,製作出獨一無二的無酒精飲品,成了 Roganic 最有名的永續元素。Roganic 最新的環保措施,是改用木製的 QR code 餐牌而棄用紙張,即使使用紙張,也只用 Mil Mill 的回收紙,而員工的制服亦以環保物料縫製、廚房則使用 Vegware 的植物製保鮮紙, 以減少一次性使用的塑膠。 

一顆大豆的使命

一顆大豆的使命

另一在今年港澳區米芝蓮頒獎典禮中,榮獲綠星的餐廳  MORA ,則以大豆為主題,帶來一道道以大豆為基礎的料理,同時推動餐廳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餐廳的創辦人兼大廚劉韻棋(Vicky Lau)分享她的綠色之道, 希望她的經驗能為同業帶來啟發。

劉韻棋(Vicky Lau)是米芝蓮二星餐廳 Tate 的主理人,從開業至今一直身體力行,實行環保和零浪費,比如以輕易清潔的皮革作枱布,減少清洗時使用的水;枱花利用牛油果核種出來,避免要經常更換花。汲取了經營 Tate 的多年經驗,去年 Vicky 開設大豆主題餐廳 MORA ,更能完整地實現她的可持續營運方式,很多人以為 MORA  是素食餐廳,或者認為素食就等於環保,但 Vicky 說可持續發展不是如此單向, 「 MORA 致力於保護大豆美食的歷史和文化意義,我們希望推廣大家對大豆的認識,以及如何有意識地消費。大豆是美味、營養豐富的食材,可以替代不環保的食材和烹飪技術。 我們相信,一頓美味的大餐不一定是大魚大肉。」 Vicky 肯定地說, MORA 致力與本地農民和生產者建立緊密的關係,透過本地產本地銷和可持續採購方式,不僅支持本地經濟,還減少運輸食物時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終目標是推動回收、減少浪費、減少危害自然環境的廢料。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New Image

為慶祝首奪米芝蓮綠色殊榮, MORA 特別推出由香港土生土長的新任主廚蔡明輝主理、採用自家製大豆製品和豆腐炮製而成的全新「豆品之味」嘗味餐單。餐單的每一道菜餚均以大豆為基礎,配上精心挑選的食材, 以盡量減少食物浪費為目標,盡可能減少碳排放。「豆品之味」嘗味餐單充滿仲夏氣息,開胃菜是腐皮、甜豌豆和自家製大豆乳清芝士,帶淡淡的大豆味;另一道菜式靈感源自傳統鹹豆漿,自家製豆漿和濃郁的玫瑰醋, 再配上青蔥、乾元貝、櫻花蝦、發酵芥菜和日曬番茄乾等, 十分清爽美味。 

EDITOR'S FAVORITES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New Image

其他時令菜式還包括豆腐皮配鯖魚、單面脆皮馬友配椰子豆乳湯,馬友魚先以食鹽醃製和風乾至完全入味, 然後再煎至金黃香脆,最後配搭注入了椰子和乾海鮮的豆乳湯製成。

最後一定要吃招牌的冷豆漿擔擔麵,無論是味道或口感都讓人眼前一亮。 

推動最時尚的粵菜

推動最時尚的粵菜

「口利福」的 ArChan 打破了很多常規:第一,作為女性,又是粵菜的大廚,在男性主導的中菜廚房裏,已經很破格;第二,將傳統和經典的粵菜,放在時尚繽紛的口利福餐廳內,這是另一個突破,這兩個突破足以讓 ArChan 冠上本地英雄的稱號。 

ArChan 本來是學煮西餐的,但是自從去了澳洲工作,便有機會接觸更多菜系,當地的 fusion 餐廳極多,好奇心滿滿的她,經常會請教亞洲大廚拋鑊的秘技,一步一步愛上中菜。回流到香港,擔任口利福餐廳的大廚,認為自己有責任將中菜承傳下去,繼續推廣,「粵菜在國際美食的版圖上,還是有一點慢,未進化得像其他菜系那麼快,一來以前師傅不喜歡傳授知識,二來中菜的師傅技巧高超, 但是舊時入行的大廚,多是生活所迫,並非熱情所在,他們只視烹飪為工作,沒有用心鑽研、分享和承傳。」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New Image

說到如何改變中菜的生態,這位西餐出身的大廚汲取在澳洲和新加坡的工作經驗,說 Cutler & Co 餐廳的大廚 JP 的教導,她覺得格外有用:「當時我第一次做 fine dining 廚房,記得他教我們每一個崗位都要幫手,整個廚房是一個團隊,不過在中菜的廚房,以往各自為政,燒臘部和點心部各不相干,而我希望口利福團隊能夠互相取長補短。」

New Image

她認為香港的餐飲本地英雄是大班樓的老闆葉一南,他為了業界開了很多門,特別是獲得亞洲 50 大餐廳的第一名,及後大家都將目光注視在香港的粵菜上,他最聰明之處是沒有硬將粵菜變得不倫不類,反而是精益求精,改善粵菜的粗疏之處,「他比我們行前 15 年,走了很遠的路。但是中菜博大精深,是一塊未被完全發掘的瑰寶,所以我希望植根香港,繼續傳承此地的文化精神,憑住對廣東菜的一份熱愛與欣賞,為本地及國際客人,帶來最地道的廣東菜。」 

訂閱 Harper's BAZAAR 電子報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