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勁熱 「秋老虎」真來了? 天文台前高層:未必咁準

撰文:鄧麗婷
出版:更新:

周日(8月7日)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天文台當日錄得氣溫高達攝氏33.4度,為近49年來第二高溫的立秋。傳統智慧說,如果立秋當日無雨下,緊接着的24天,就會持續炎熱,稱為「秋老虎」。根據天文台資料,今年立秋的中午時分,只有大埔及北區有幾毫米的降雨,廣泛地區可稱為無雨,那麼餘下的8月會是繼續炎熱,或是開始轉涼呢?有農夫相信未來數周會很熱,但有天文台前高層則認為,二十四節氣未必具科學基礎。

今年「立秋」是49年來次高溫的立秋,氣溫達攝氏33.4度。(資料圖片)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3個,亦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介乎每年的8月7日至9日,代表秋天來臨,氣溫將逐漸下降。不過,事實並不一定如此,立秋過後,屬於全年最熱「三伏天」的末伏期間,炎熱天氣會延續至本月18日才結束。何時才會涼快一點?答案是同月的23日,當日為第14個節氣「處暑」,代表暑熱將退。

立秋下雨則稱「順秋」 信天氣趨涼 

中國以農立國,傳統智慧相信,每年的「立秋」之日若沒有下雨,及後的24天會繼續炎熱,亦被稱作24個「秋老虎」;反之,若當日下雨,即使只是微雨,則稱為「順秋」。俗語「一場秋雨一場寒」,亦即是「順秋」後的天氣會愈來愈清涼。

古代流傳至今的二十四節氣,未必能完全套用在現今世界。(資料圖片)

《香港01》從天文台網站,翻查有記錄立秋之後24日天氣的年份資料,發現有降雨的五年立秋(1997年、2007年、2008年、2010年及2011年),之後24日的平均氣溫與沒有降雨五年的立秋(1998年、2001年、2004年、2009年及2015年)相若,未算特別高。若只看最高氣溫,降雨量最高的2008年立秋,及後24日中,最高氣溫達到34.3℃,與沒有降雨的去年立秋過後,最高氣溫達34.7℃亦沒有太大差距,令人質疑「秋老虎」是否存在。

圖表左四項:2007、2008、2010、2011年是「順秋」-當年立秋有下雨
圖表右四項:2001、2004、2009、2015年是「秋老虎」-當年立秋沒有下雨

梁榮武:中國地大節氣不準 古難測今

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坦言,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綜合經驗所得,未必具科學基礎,而且中國地大廣闊、地區不同,氣候也不盡相同,故可信性不高。他補充,全球氣候在變化當中,即使二十四節氣等同於古代的氣候學,「到今時今日就未必咁準」,實用價值不及天文台的天氣預測,笑稱「好準嘅話,天文台就唔需要存在」。

歐洲稱回熱天「老婦夏」

翻查資料, 中國幅員遼闊,「秋老虎」表現略有不同,華南地區會較長江流域來得遲,一般推遲兩至四個節令,亦即是一至兩個月後才會出現回熱的「秋老虎」。每年「秋老虎」時間亦有長有短,由半個月至兩個月不等,甚至會再回頭。這種回熱天氣,在歐洲稱為「老婦夏(Old Ladies’ Summer)」,美國稱作「印第安夏(Indian summer)」,德國及奧地利人形容為「黃金十月」。

信哥梁日信表示,較為擔心颱風影響收成。(資料圖片)

農夫較擔心會否打風

新田農夫梁日信(信哥)形容,立秋後的天氣是「爭秋奪暑」,這幾個星期會很熱,但若有一兩場驟雨後,天氣就不會那麼熱。農諺有指:「立秋無雨甚堪憂,萬物從來一半收。」信哥說,相比起立秋當日有沒有下雨,農夫更關心這幾天會否打風,因為對收成影響更大。

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指,立秋後會有「爭秋奪暑」的情況,一般人容易患上感冒,亦常會燥熱,建議市民多煮有利尿、清熱作用的冬瓜湯,並加入一片荷葉作預防感冒之用,亦可多喝清補涼,當中的北沙參和玉竹有滋陰潤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