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倩)社區規劃永遠是着眼於未來,而非現在。作為香港未來發展新引擎的「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歷時幾十年打造,落成之時極端天氣恐已逐漸成為新常態,研究項目負責人、港中大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吳恩融以「北都區」為例,指該處地理位置並非臨海,沒有海風吹拂,加上處於低窪地區,同時有相鄰「兩灣一河」(深圳灣、大鵬灣、深圳河)的地理形態,容易受到極端天氣影響,應避免高密度建設,減低熱島效應。

吳恩融表示,好的城市規劃能有效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與香港其他地區相比,「北都區」非臨海地帶,熱島效應問題更明顯,如果政府未來要在「北都區」興建新市鎮,要有針對極端天氣的更多考慮,做更多準備,包括排洪設施的設計標準,調整對新基建的管理規劃。

倡納入海綿城市規劃概念

參考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最新研究,團隊指香港有26個較高風險的低窪沿岸或當風住宅地區,當中包括元朗和沙頭角,該兩區亦被納入「北都區」規劃中。如將海綿城市規劃概念納入長遠城市規劃中,能有助預防水浸、儲存和排放過量的城市雨水,提升適應及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亦能提供更多休閒綠地空間。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又指,就新的城市規劃、建設以至建設後的管理及運作,特別是「北都區」和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均需要將極端天氣可能帶來的影響納入考量,包括酷熱天氣對戶外工友造成健康風險或導致建築項目施工滯後。